
披靡辟易。《東觀漢記·铫期傳》:“上驚去,吏民遮道不得行。 期 瞋目道左右,大呼曰:‘蹕!’大衆披辟。”按,《後漢書·铫期傳》作“衆皆披靡”。
“披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1. 基本釋義
“披辟”意為披靡辟易,指人群因受威懾而散開或退避的狀态。該詞由“披”(散開)和“辟”(通“避”)組合而成,強調因外力導緻的群體性避讓動作。
2. 文獻例證
《東觀漢記·铫期傳》記載:“上驚去,吏民遮道不得行。期瞋目道左右,大呼曰:‘跸!’大衆披辟。”此處描述铫期通過呼喝使民衆退避的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後漢書·铫期傳》将同一事件中的“披辟”替換為“衆皆披靡”,表明二者在語境中可互換使用,均表示人群潰散。
3. 讀音與結構
4. 近義詞對比
與“披靡”“辟易”等詞類似,均用于形容在強力沖擊下秩序崩潰的狀态,但“披辟”更側重群體因受命或威懾而産生的避讓行為,多用于史書對護衛帝王出行的記載。
披辟(pī bì)是一個多音字,有多種不同的含義。最常見的意思是指展開、揭示或揭露。披辟也可以指破裂、分裂或破舊。此外,它還可以表示明亮、輝煌或宏偉。
披(皮字旁,7筆)+ 辟(白字旁,13筆)。
披辟的來源并不完全清楚。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從“辟(bì)”演變而來,最初的意思是指剝開、分開。後來,根據每個具體的語境,披辟逐漸衍生出了其他的含義。
披辟的繁體字為「披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例如,披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石鼓文中寫作「披畢」,在金文和篆書中寫作「披破」。
1. 他英勇的舉動披辟了塵封的曆史真相。
2. 這個講座披辟了新科技的前景和挑戰。
3. 他的新作品披辟了文學的邊界,赢得了廣泛的贊譽。
1. 披露:揭示、公開。
2. 披星戴月:形容勤奮努力,工作到深夜。
3. 披麻戴孝:形容哀悼親人去世,以麻布為衣并戴孝飾物。
1. 揭露:揭示、暴露。
2. 展開:鋪開、張開。
3. 明亮:光亮、明亮。
1. 掩蓋:隱藏、遮蓋。
2. 封閉:關閉、封閉。
3. 黯淡:暗淡、黯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