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 齐 崔杼 弑其君 庄公 ,“太史书曰:‘ 崔杼 弑其君。’ 崔子 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在 齐 太史简,在 晋 董狐 笔。”
“太史简”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该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史官为记录真相不畏强权的故事:
此典故成为史官临难不苟、坚守职责的象征,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赞颂“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部分现代词典提到,“太史简”因古代史官需快速记录,字迹可能潦草难辨,故引申为形容书写不工整的情况。但此用法远不及核心含义常见。
《太史简》是指古代用来记录历史事件和编纂历史的工作或事务。其中,“太史”是指掌管史志官员的职位,而“简”指的是古代书籍写作和管理的工具。
《太史简》中的字分为两部分,“太”为左右结构,它的部首为天,总共有三笔;而“史”为上下结构,它的部首为口,总共有五笔;最后,“简”为右单线结构,它的部首为竹,总共有六笔。
《太史简》一词最初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司马迁被尊称为太史公。因此,《太史简》一词常常被用来代表历史的编纂工作。在现代,这个词可以泛指历史研究和编纂事务。
《太史简》的繁体字为「太史簡」。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太史简》中,“太”字可能会写成「太」,而“史字”可能会写成「史」;另外,竖写或篆刻时字的结构和形状也会与现代有所差异。
1. 他花费了几年时间进行太史简的研究和编纂。
2. 这本书是一部有关《太史简》的研究论文。
1. 太史官:指古代掌管历史档案和编写史书的官职。
2. 太史公:指古代司马迁这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3. 简史:指对历史事件进行精简概括的历史著作。
历史编纂、史学研究、编年史
文学创作、小说创作、虚构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