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史简的意思、太史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史简的解释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 齐 崔杼 弑其君 庄公 ,“太史书曰:‘ 崔杼 弑其君。’ 崔子 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在 齐 太史简,在 晋 董狐 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太史简"的汉语词典释义

"太史简"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固定词组,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史官(太史)记载历史的竹简,象征着不畏强权、秉笔直书、忠实记录历史的职业精神与气节。

  1. 字面构成与基础含义:

    • 太史:中国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记录史事、编纂史书、掌管天文历法等。在周代及后世,太史负有如实记载朝廷大事和君王言行的职责。
    • 简:指竹简,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代主要的书写载体。
    • 因此,"太史简"的字面意思就是太史官用来书写历史记录的竹简。
  2. 核心典故与象征意义: "太史简"的深层含义和崇高地位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事件背景: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穿弑杀了昏君晋灵公。当时晋国的正卿(执政大臣)是赵盾(赵穿的族兄),赵盾并未出境,后返回国都。
    • 董狐直笔: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册(简)上记载道:“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上公布。赵盾辩解称弑君者是赵穿,非己所为。董狐反驳道:“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您身为正卿,逃亡未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弑君的凶手,不是您弑君又是谁?)赵盾无奈接受。
    • 象征意义:董狐不畏权贵,坚持按照史官的原则如实记录历史,即使面对当权者的压力也宁死不屈(后世传说董狐因此被杀,但《左传》未载其结局,强调的是其直书精神)。因此,“太史简”便成为史官忠于职守、坚持真理、秉笔直书、不惧牺牲的崇高气节和历史责任感的象征。它代表了历史记载的客观性和神圣性。
  3. 引申用法与现代意义: 在后世的文化和语言中,“太史简”常被用来:

    • 代指刚直不阿、忠于事实的史官或记录者。
    • 象征历史的公正裁决和不可篡改性。
    • 比喻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精神。
    • 常与“董狐笔”并用或互换,共同构成“董狐直笔”的成语,强调直书实录的史德。

“太史简”不仅指古代史官书写历史的工具,更承载着以董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不畏强权、以死殉职的崇高精神遗产。它象征着历史书写的严肃性、真实性和史官维护历史真相的勇气与责任感,是中国文化中关于史德与气节的重要文化符号。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太史简”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核心含义: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该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史官为记录真相不畏强权的故事:

  1. 事件背景:齐国权臣崔杼弑杀国君庄公后,要求史官篡改历史。
  2. 史官风骨:太史伯如实写下“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杀害;其弟太史仲、太史叔相继坚持直书,亦遭杀害。最后太史季仍秉笔直书,崔杼被迫放弃干涉。
  3. 延伸影响:南史氏听闻太史兄弟遇害,执简前往继续记录,发现真相已被记载后才返回。

此典故成为史官临难不苟、坚守职责的象征,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赞颂“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二、引申含义:书写潦草的现象(较少用)

部分现代词典提到,“太史简”因古代史官需快速记录,字迹可能潦草难辨,故引申为形容书写不工整的情况。但此用法远不及核心含义常见。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阿意苟合八边形八君子宝钗悲惨世界鳖燥鼻塌唇青赤凤赤蟹疵贱胆战心寒岛国顶陷彷彿发展匪亲风雅颂福判俯首帖耳甘利公调广寒殿瑰秘浩穣怀居黄鹂留鹄苍讲散狡辩集枯惊哭晶笼近来进贤进能决溜儁良馈爨蓝领嶙囷秣马利兵牧地披对痞满品竹调弦谦道儒者三个世界畬耕设帐帅垣说来道去腾羁剸治晚莟误差五尺无垒乡里显僇小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