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台官的意思、台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台官的解释

(1). 汉 时尚书台长官的统称。《宋书·百官志上》:“ 汉 制,公卿御史中丞以下,遇尚书令、僕、丞、郎,皆辟车豫相回避,臺官过,乃得去。”

(2). 唐 宋 御史台长官的统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御史争驿厅》:“ 元和 中, 元稹 为监察御史,与中使争驛厅,为其所辱,始敕节度观察使:臺官与中使先到驛者处上厅。”《宋史·职官志四》:“臺官职在绳愆纠谬,自宰臣至百官,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

(3).泛指朝廷公卿。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台城少城》:“ 晋 宋 间谓朝廷禁省为臺,故称禁城为臺城,卿士为臺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台官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一、本义:古代监察官职

指中国古代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百官、弹劾失职行为。御史台始设于汉代,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下属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统称“台官”。

来源: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卷1,第622页;

《辞源》(商务印书馆)第三版,第1475页。

二、引申义:泛指监察系统

唐宋时期,“台官”常与“谏官”(如谏议大夫)并称“台谏”,共同行使监察、规谏之责。如宋代台官由皇帝直接任命,独立于宰相体系,职权涵盖司法监督与行政纠察。

来源:

《唐六典·御史台》(中华书局点校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中华书局)。

三、现代特殊用法

在中国台湾省的地方语境中,“台官”偶作民间对公职人员的泛称,但此用法非规范汉语,且无官方定义。

来源: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台湾学术网络版),中华民国教育部编订。

四、词源考据

“台”源于“御史台”简称,始见于《尚书·舜典》“纳于大麓”郑玄注:“麓,录也,领录天子之事,如今尚书、台官也。”此“台”指尚书台,后演变为御史台专称。

来源: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阮元校刻本);

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第987页。

参见:

网络扩展解释

“台官”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1. 基本释义

    • 汉代:指尚书台的长官,负责中央行政事务。
    • 唐宋时期:指御史台的长官,主管监察、弹劾官员。
    • 泛指:晋宋以后,逐渐扩展为朝廷公卿的统称。
  2. 历史演变与职责

    • 汉代尚书台长官需在礼仪中回避其他高官,体现其特殊地位(《宋书·百官志》引证)。
    • 唐宋御史台职责为“绳愆纠谬”,可监察宰相至地方官员,权力广泛(《宋史·职官志》)。
  3. 成语含义与典故

    • 作为贬义成语,“台官”源于《晋书·刘毓传》,特指贪污腐败的官员。
    • 典故中,刘毓因受贿被贬为台官,成为警示后世的反面典型。
  4. 使用场景

    • 客观语境:指代具体官职时,需结合朝代背景区分。
    • 批判语境:用于揭露官员滥用职权、腐败行为。

“台官”既为古代官职名,又衍生出腐败官员的比喻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历史文献中多指向监察或行政职能,文学语境则侧重道德批判。

别人正在浏览...

白楞饱学抱直褊浅避舍捕搦彩色片逞残持议崇墉百雉鹑裾道咸厎绥多普勒效应奉裳衣纷溶福建省俯首岗峦歌叹供亿孤驹汗浸浸寒疡黄策子荒诞滑突简节繁文胶庠假似戒具经济合同劲果麂眼篱聚米为山寇叛旷古一人苦恶廓达大度伶便凛气撚子浓妆艳服飘飘欲仙轻重声节守钱虏霜剑双字蜀布书橱汰斥谈娘条画挑检铜律瓦兆未足小史小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