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扇對 ”。舊體詩對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對: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四》:“律詩有扇對格,第一與第三句對,第二與第四對。如 少陵 《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詩》雲:‘得罪 台州 去,時危棄碩儒,移官 蓬閣 後,穀貴殁潛夫。’” 明 王世貞 《曲藻》:“對偶:有扇面對、重疊對、救尾對。”
扇面對,又稱“扇對”或“隔句對”,是舊體詩(尤其是律詩)中的一種特殊對仗形式。其核心特征為隔句相對,即第一句與第三句對仗,第二句與第四句對仗。以下是具體解析:
隔句對仗:上下聯之間形成對仗,而非同一聯内的兩句。例如:
示例:
杜甫《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中:
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
移官蓬閣後,穀貴殁潛夫。
(“得罪台州去”對“移官蓬閣後”,“時危棄碩儒”對“穀貴殁潛夫”)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5)提到“三句相互對仗”的扇面對定義,但此說法與主流詩學術語不符,可能混淆了“鼎足對”與“扇面對”的概念,建議以權威來源為準。
扇面對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面對、面臨。它指的是人們直面困難、挑戰和問題,勇敢應對并解決它們。
扇(手旁 + 自在旁)+ 面(革字旁 + 二聲)+ 對(寸字旁 + 少字頭)= 扇面對
扇:部首是手,共有5畫
面:部首是革,共有9畫
對:部首是寸,共有4畫
《扇面對》這個詞是近年來的網絡流行語,最早出現于社交媒體和網絡讨論中。
繁體字中的《扇面對》為「扇面對」。
在古代,扇面對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古時候的寫法也可以是「扇面對」。
1. 面對人生的挫折,我們要扇面對,勇往直前。
2. 小明勇敢地扇面對自己的錯誤,努力改正。
1. 面對:直面、面臨
2. 扇動:撥動、激勵
3. 面前:眼前、面臨
面對、直面、應對、抗衡
回避、逃避、規避、躲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