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苏幙遮的意思、苏幙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苏幙遮的解释

见“ 苏莫遮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苏幙遮"释义

"苏幙遮"(亦写作"苏莫遮"、"苏摩遮")是古代汉语中的外来音译词,源自波斯语"sāmōz"或粟特语"sāmǒčā",指一种西域乐舞及与之相关的服饰习俗。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作为服饰名称

指一种西域胡人戴的油帽或帷帽,用于遮挡风沙。唐代文献记载其形制为高顶无檐,以油绢或毡制成,舞者佩戴此帽歌舞。

例证:

《酉阳杂俎·前集卷四》:"苏莫遮,本西国胡服也……以油帽覆首。"

宋代《云麓漫钞》卷五:"妇人戴油帽,谓之苏莫遮。"

二、作为乐舞名称

指唐代由西域传入的泼寒胡戏(乞寒戏)中配乐舞蹈,以鼓乐伴奏,舞者戴油帽,骑马或步行,以水相泼为戏,寓意驱寒祈福。后演变为曲调名(词牌名)。

例证:

《旧唐书·康国传》:"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此戏本出西域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

文化融合与演变

此词体现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1. 宗教仪式:原为波斯萨珊王朝祭祀天神的仪式乐舞,后随佛教东传。
  2. 文学转化:宋代词牌《苏幕遮》(如范仲淹"碧云天")即由此舞曲名演化而来。
  3. 民俗消亡:因中原文化对"裸露形体"的排斥,唐玄宗开元年间诏令禁演泼寒胡戏,乐舞形式逐渐消失,仅词牌名沿用。

注:"幙"为"幕"的异体字,故"苏幙遮"与"苏幕遮"通用,现代汉语词典多收录后者为规范词形。


参考来源:

  1.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赵彦卫《云麓漫钞》(古典文学出版社)
  3. 《旧唐书·康国传》(中华书局二十四史)
  4. 慧琳《一切经音义》(大正新修大藏经)
  5. 《词谱·苏幕遮》(清康熙刻本)
  6. 《唐会要·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苏幙遮”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词牌名来源

  1. 西域乐舞演变
    “苏幙遮”同“苏莫遮”,最初是唐代从龟兹(今新疆库车)传入的泼寒胡戏伴奏曲名。其名源自波斯语音译,原意为“披肩头巾”。后演变为词牌名,宋代周邦彦、范仲淹等均以此创作过著名词作,如“碧云天,黄叶地”。

二、其他解释辨析

  1. 网络释义争议
    部分网络资料将其解释为“形容思虑过多、烦恼纷扰”的成语,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词典。可能因“幙”与“幕”形近,与“遮蔽”联想产生的现代引申义。

  2. 字形异写说明
    “苏幙遮”是“苏莫遮”的异体写法(“幙”同“幕”),《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均标注为同一词汇的不同书写形式。

三、常见使用场景

建议:若在古诗文中遇到该词,优先考虑其作为词牌名的含义;网络释义需谨慎采信,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跛倚称材驰角捶殴翠青迪戟断落放野火俘获肤阔干戚宫籍过军过堂和门恒直换羽移宫货郎子获渠降谏简要不烦简躁贱宗踖陵经师人表金天击退九野酒盅军令重如山坑戮可朱浑老莱裾梁米鹿玉麦天撚靶儿喷雨嘘云霹雳斧破瓜之年恰巧起竈裙撑曲算三十六雨骚子杉鸡饰非养过十年九不遇尸忝逃之夭夭兔客土蛮托始托运雾袖梧州市霄壤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