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旍的意思、绥旍的详细解释
绥旍的解释
见“ 绥旌 ”。
词语分解
- 绥的解释 绥 (綏) í 安抚:绥抚。绥远。绥集(安抚和笼络)。绥靖(安抚使平静)。 安好:顺颂台绥(旧时书信用语)。 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旍的解释 旍 ī 古同“旌”。 笔画数:; 部首: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绥旍"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旗帜或仪仗,其核心含义与“安抚”、“安定”和“旌旗”相关。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
-
绥 (suí):
- 本义:指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说文解字》:“绥,车中把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安之稱。”
- 核心引申义:安抚、安定、使平静。这是“绥”最常用和核心的含义。例如《诗经·小雅·鸳鸯》:“君子万年,福禄绥之。”毛传:“绥,安也。”(来源:《说文解字注》、《诗经》毛传)
- 其他引申义:退军、临阵退却(如“绥靖”一词的部分含义);安好(旧时书信结尾问候语,如“台绥”、“近绥”)。
-
旍 (jīng):
- 本义:同“旌”。指古代一种用牦牛尾或五色羽毛装饰竿头的旗帜。《说文解字》:“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也。”(来源:《说文解字》)
- 核心含义:旗帜的通称,特指有装饰的旗帜。在古代,“旌”常用于指挥、标识身份或号令。
二、 词义合成:“绥旍”
将“绥”与“旍”组合成词“绥旍”,其含义并非两个字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 核心含义:指一种象征“安抚”、“安定”或用于“绥靖”场合的旗帜。
- 具体用途:
- 帝王或高级官员仪仗:在古代帝王或高官的车驾仪仗中,“绥旍”是其中一种旗帜。它象征着统治者的威仪以及其安抚四方、安定天下的职责与意愿。例如,在描述帝王出行仪仗时,会提到“鸾旗”、“绥旍”等。
- 象征意义:这面旗帜本身即是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和平、招抚、安定邦国的意图。持有或展示“绥旍”,意在宣示其行为或政策是出于安抚、安定而非征伐。
- 与“绥旌”的关系:“绥旍”常与“绥旌”混用或视为同义。“旌”本身就是旗帜的一种,“绥旌”同样指用于安抚、安定之意的旗帜。例如《礼记·曲礼上》:“武车绥旌,德车结旌。”郑玄注:“绥旌,谓舒散其旌旗。”这里“绥旌”指武车(战车)在非战时或表示和平意图时,让旌旗舒展下垂的状态,以示无战意、求安定。(来源:《礼记》郑玄注)
三、 总结
“绥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特指古代仪仗中象征安抚、安定、和平的旗帜。它主要用于帝王或高级官员的车驾仪仗,其核心功能在于宣示统治者的绥靖之意和安定天下的职责。该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视“文治”、“德化”、“安抚”的理念,通过具体的器物(旗帜)来传达抽象的政治意图。其含义与“绥旌”相通。
网络扩展解释
“绥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 “绥旍”同“绥旌”,指垂旒舒展的旗幡,多用于军事场景,象征军队的威仪和安定。其中“绥”意为安定、安抚,“旍”是“旌”的异体字,指旗帜。
2.词源与古籍引证
- 出自《礼记·曲礼上》:“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郑玄注:“绥,谓垂舒之也。”意为战车上的旗帜垂展,以显威武。
- 南朝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也提到“绥旍卷悠悠之斾”,进一步佐证其与旗帜舒展相关的意象。
3.结构与用法
- 绥:左右结构,本义为登车时手挽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好(如“绥抚”“顺颂台绥”)。
- 旍:同“旌”,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装饰的旗帜,常用于仪仗或军事。
4.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军事或礼仪场合,如战车上的旗帜垂展状态,体现威严与秩序。
“绥旍”是“绥旌”的异体写法,指古代垂舒的旗帜,常见于典籍中,用于象征军队的威仪或礼仪规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及南朝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箭难防本刑鞭打补救阐扬光大嘲诨尘卷风楚阳台楚驿答卷點燃钓璜公鼎元烦文缛礼匪营蜂狂稾鞂恭肃核讹诈鹤鸡红颜狡好疾进浸槽仅次于径涂唧哝炕单口题雷厉风行廉幨铃杵六一泥落魄炉头麦金利山冕绂木鹅忸忸怩怩彷佯跑凌漂女平奏汽缸清庙青木香气汹汹全会悫实羣衆组织肉吊窗森茂绳愆尸次顺美顺恕属神苕亭向马贼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