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搜寻。 唐 杜牧 《黄州准赦祭百神文》:“绍功嗣德,搜剔幽昧。” 宋 韩维 《同曼叔游高阳山》诗:“喜我萧散人,幽奇共搜剔。” 清 戴名世 《龙鼻泉记》:“余好山水,多搜剔奇异。”
(2).挑剔;检查。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寝庙游衣冠》:“ 陆机 作文以讥切之,但知搜剔其过,不復审諦其自也。”《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又因司官 王惠 出去做官,降了 寧王 ,后来朝里又挐问了 刘太监 ,常到部里搜剔案卷。”
(3).搜刮掠夺。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直教你无计能逃,有路难超,搜剔尽皮格也那翎毛。”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五:“彼哉饕餮子,搜剔穷錙銖。”
“搜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并结合古籍用例说明:
1. 搜寻、探索
指仔细寻找隐藏或不易发现的事物。例如唐代杜牧在《黄州准赦祭百神文》中提及“搜剔幽昧”,宋代韩维的诗句“幽奇共搜剔”也体现了这一含义,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隐秘事物的探求。
2. 挑剔、检查
含细致审查或挑出问题的意味。如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提到“搜剔其过”,《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描述官员“搜剔案卷”,均指严格查验的行为。
3. 搜刮掠夺
带有负面色彩,指以强制手段夺取财物。元代秦简夫在《东堂老》中用“搜剔尽皮格”形容剥削,清代唐孙华诗句“搜剔穷锱铢”也暗含对贪婪行为的批判。
词义演变特点
该词本义偏向物理层面的“搜寻”(如分解骨肉的“剔”),后逐渐衍生出抽象含义,既可表达中性行为(检查、探索),也可指向负面行为(剥削、挑剔)。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搜剔》(sōu t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搜”和“剔”两个字组成。
“搜”字的部首是“手”(扌),总笔画数为10划。它的意思是用手搜索,也指找寻、查找。
“剔”字的部首是“刀”(刂),总笔画数也为10划。它的意思是用刀将杂物排除、清除。
《搜剔》这个词的来源并未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可以推测其起源于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使用手和刀作为重要工具进行搜索和清理,因此将“搜”和“剔”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形成了表示搜查和清除的意义。
在繁体字中,“搜剔”的写法为“搜剔”。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中,与现代有一些差别。以《搜剔》为例:
“搜”字古时的写法与现代相似,只是在结构上稍有差异。它通过增加一横线在上方的位置,形成了古代写法。
“剔”字古时的写法也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在字的顶部加上了一个点,这个点有时候也被解释为刀的形状。这种写法反映了古代刀具的形态。
例句:
警方正在进行搜剔,以寻找可能的证据。
组词:
搜查、搜寻、搜察、剔除、剔净、剔除等。
近义词:搜查、搜寻、搜察。
反义词:放任、忽视、放过。
挨肩搭背白琯襃博备身刀崩剥兵政宾餞日月庇翼捕风産羊赤卉词气雌呿雄吟大好丢包短处杜房顿顿犵猪孤臣孽子古鲁鲁汉民族寒武系豪言空话何谓红丝厚墩墩活达贾女私窥剿绝结援金神刻敝亮藿藿留事谴发牵羊担酒青飙绮札驱鬼染采人神共愤三燕蜃海蓍艾虱虫十二晚峰恃固施令世士识务水箱四合头屠刀佗发外籀王书消匿下陷谢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