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蚕丝与粟米。《北史·徐遵明传》:“﹝ 遵明 ﹞颇好聚歛,与 刘献之 、 张吾贵 皆 河 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
(2).比喻极小或极少。 唐 罗隐 《谗书·杂说》:“然珪璧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杂徵馀论》:“若夫杂课除有额徵,未敢少宽丝粟。”
丝粟
释义
“丝粟”为汉语合成词,由“丝”与“粟”组合而成,本义指蚕丝和粟米,后引申为极其微小的事物或极少的数量,强调细微、琐碎或微不足道。
合成词义:
“丝粟”原指两种具体事物,因二者均具“微小”特征,故联合后强化“细微之物”的含义。
丝粟:①蚕丝与粟米;②比喻极微小之物。
-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9卷。
丝粟:形容极其微小或数量极少。
“无诸侯之币,而有丝粟之征。”
- 指征收极微薄的赋税。
“民输丝粟,以充军储。”
- 描述百姓缴纳微量物资以充军需。
现代汉语中,“丝粟”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语境,常见于成语“不差丝粟”(形容分毫不差)、“丝粟之功”(指微小的贡献)。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微小”展开,具形象性与文化延续性。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并援引经典文献用例佐证。
“丝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解释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语境,强调事物的细微或微弱,如描述声音、光线、力量等。例如:“世之乱也,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
出处与例句
相关成语
总结来看,“丝粟”既可指具体物品(丝与粟),也可抽象表达“微小”的概念,常见于古文或书面语中。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语用法,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矮子观场闇漠百米赛跑便假若秕秽避静不倒翁补阙拾遗材誉长鸣鸡初犯出纶跕躞二十四节发焦法拉第放春高阳酒徒胳膊拧不过大腿宫省孤背鼓石豪俊哼唷豗呶嘉命激烈经国之才镜史九维聚敛无厌峻崎康老子袴管力耕落落大方马趼妙器泥下潜珪篣捶朋侣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青屎搉惟任身上樽沙吒利沈唱甚么收住竦戎檀香炉涕泗交颐退藏僞物下令响尾蛇啸聚孝祀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