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塞的意思、四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塞的解释

(1).指四方屏藩之国。《礼记·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郑玄 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战国策·齐策一》:“ 齐 南有 泰山 ,东有 琅邪 ,西有 清河 ,北有 渤海 ,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鲍彪 注:“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西 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你看千峯岳峙,万井云屯,南接 苍梧 ,北连 陘塞 ,真可称四塞之国矣。”

(3).指四方边塞,边境。《敦煌曲子词·献忠心》:“四塞休征罢战,放将仕,尽迴戈。”《敦煌曲子词·定风波》:“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仕,谁人敢去定风波?”

(1).到处充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旁魄四塞,云尃雾散。”《旧唐书·德宗纪下》:“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宋史·仁宗纪一》:“甲午,昏雾四塞。”

(2).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乍晴暴热,风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涂》:“荆榛四塞兮涂冥冥,连山赤黑兮延火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塞”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源

一、基础释义

“四塞”为古汉语复合词,具双重含义:

  1. 名词义:指四方边境的关塞要地,象征疆域边界。
    • 典出《战国策·齐策一》:“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2. 形容词义:形容地势险要、屏障环绕,或引申为遍布、充塞。
    • 如《史记·苏秦列传》载:“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转述《史记》卷六十九)

二、字源与构词解析

三、典源与历史语境

该词多见于先秦两汉文献,常形容地理形势:

四、现代用法与延伸

今多用于历史地理文本,表“四方关隘”或“地形封闭”。例:

“关中平原四塞险固,自古为帝王之州。”(参见《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权威参考来源


注:古籍原文因版权限制未附链接,读者可查阅权威出版社点校纸质版或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等可信数据库。现代著作建议参考高校出版社刊行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四塞”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主要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四方屏藩之国
    指古代作为屏障的藩属国,多位于边疆地区。例如《礼记·明堂位》提到“四塞,世告至”,郑玄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

  2. 四境天险
    形容国家四面有天然险阻,易守难攻。如《战国策·齐策一》描述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3. 四方边塞
    泛指边境或边关地区。《敦煌曲子词·献忠心》中“四塞休征罢战”即指停息边境战事。

二、扩展用法

三、例句参考

  1. 刘备因蜀地“险固四塞”,得以独守一方(见《三国志》相关典故)。
  2. 孙中山评价黄花岗起义“浩气四塞”,形容革命精神充盈天地。

四、提示

如需更多古籍原文或完整例句,可参考《礼记》《战国策》等文献,或查看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案屯傲顽别乘揣称词典寸丝不挂村浊打鬼杜陵屋法律规范赗马公侯万代光仪鹳鸡瓜子不大是人心含渍和合和袖候选话茬儿簧言简净焦涸鯨騫计年谨言慎行迥陌亢亢矿硐狂僭粮店哴呛撩洗烈缺邻域立契緑秋马后大练梅苏默伽捺杀因纳异破字凄暗攓取清唳勤廉穷节荣吝生殖身亲市制书鼓戍主蓑笠拓工添补屯壁险丑衔石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