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國·冊封琉球》:“在 閩 時,適 福州 缺守, 阮堅之 以司理署篆。”
關于“署篆”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署篆(shǔ zhuàn)原指古代官員印章的交接儀式,後引申為官職、權力的更疊,或臨時代理職務的行為。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野獲編》,記載了萬曆年間福州知府空缺時,由司理阮堅之暫代職務的史實。篆文作為官印專用字體,自秦代"書同文"政策後成為權力象征,因此"署篆"特指與官職相關的印信交接。
三、具體用法
四、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仍用于公文和學術領域,特指: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閱《明史·職官志》及《清代文書制度研究》等文獻。
署篆是指中國古代官員籤署文書所使用的篆刻字體,也是一種書法藝術形式。它是通過諸多符號和筆畫的組合形成,具有獨特的韻律美和裝飾性。
“署篆”的拆分部首為“⺮”(竹字部首)和“⽔”(水字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分别由“筆畫8”的“⺮”和“筆畫12”的“⽔”所組成。
署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的秦篆。它是由後來的篆書演變而來,是古代官員文書籤字的一種特殊書寫方式。
在繁體字中,“署篆”被寫作“署篆”(將字部首)。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字的構造更為複雜,形狀更加豐滿。在書寫署篆時,需要使用刻刀在硬質材料上進行刻寫,以形成筆畫清晰的篆刻字體。
1. 他在文書上用署篆籤了字。
2. 這幅字畫的篆體書寫工整,可見作者功力深厚。
署名、署筆、篆刻、篆書、書法、文書
近義詞:篆字、官篆
反義詞:隸書、行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