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署篆的意思、署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署篆的解釋

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國·冊封琉球》:“在 閩 時,適 福州 缺守, 阮堅之 以司理署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署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官制術語,其核心含義指代理掌管官印、處理政務。它由"署"和"篆"兩個詞素複合而成:

  1. "署":

    • 本義指布置、安排,引申為辦理公務的處所(如官署)。在官制中,"署"常表示代理、暫時代行某一官職或職務,即非正式任命而臨時負責。例如《漢書·蕭何傳》有"署置"一詞,指安排任用官吏。
    • 在"署篆"一詞中,"署"取其"代理、暫時代理"之意。
  2. "篆":

    • 本義指篆書(一種古代漢字書體)。因古代官印多采用篆文镌刻,故"篆"常借指官印本身。例如,交卸官職稱為"交篆",接受官職稱為"接篆"。
    • 在"署篆"一詞中,"篆"取其"官印"之意,象征着官職的權力和職責。

因此,"署篆"的完整釋義為:

曆史背景與用法:

"署篆"一詞主要用于明清時期的官場文書和制度中。在當時的行政體系中,各級主官(正印官)擁有代表其權力的官印。當正印官因故不能視事時,為确保政務運轉,會指定他人"署篆"。

引用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署篆"有明确收錄和解釋,定義為"代理官職。舊時官印多用篆文,故稱"。這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2. 《明史·職官志》/《清史稿·職官志》: 這兩部正史的職官志部分,雖未直接定義"署篆",但詳細記載了明清兩代的官制架構、官員職責以及代理職務(如署理、護理等)的相關規定和實例,是理解"署篆"制度背景的核心史料。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清史稿》。
  3. 清代官方文書與地方志: 大量清代地方檔案、奏折、縣志、府志中,頻繁出現"署篆"一詞,用于描述官員的臨時任職情況,是研究該詞實際使用的一手資料。例如某地方志記載:"知縣某某丁憂,由縣丞某某署篆。"來源:各地檔案館藏清代檔案、影印出版的地方志叢書(如《中國地方志集成》)。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作為中型權威工具書,也收錄了"署篆",釋義簡潔明了:"署理官印。指代理某種官職。"來源:商務印書館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署篆”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署篆(shǔ zhuàn)原指古代官員印章的交接儀式,後引申為官職、權力的更疊,或臨時代理職務的行為。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1. 權力象征:古代官印皆用篆文雕刻,故稱"篆",接受官印即代表獲得行政權力
  2. 職務代理:當職位空缺時,由他人暫時代理并掌管印信,即"署理篆務"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野獲編》,記載了萬曆年間福州知府空缺時,由司理阮堅之暫代職務的史實。篆文作為官印專用字體,自秦代"書同文"政策後成為權力象征,因此"署篆"特指與官職相關的印信交接。

三、具體用法

  1. 動詞用法:指代理官職
    • 例:明代沈德符記載"阮堅之以司理署篆"(《野獲編》)
  2. 名詞用法:代指官印或職務
    • 相關詞彙:攝篆(代理官職)、卸篆(卸任)

四、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仍用于公文和學術領域,特指: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閱《明史·職官志》及《清代文書制度研究》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檢跋疐白帻半升邊沿熚熚烞烞槟樹冊對長逵琛帛逞亂成數單費德庇滴得頂尖碓擣哆哆和和法言鳳拍富才刮子歸陰毂辘害人含宮咀徵轟雷掣電槐街壞種驚心裂膽驚眼進運九家祭醊棵稈梁叟撩繞淋露岷嶺默倒懦靡漂淩憑重妻兒衢歌人給家足散陽啬人上足身骨射像士素俗駡天戮瓦散為國捐軀委釋向義弦刃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