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言的意思、法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言的解釋

(1).合乎禮法的言論。《孝經·卿大夫》:“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唐 楊炯 《右将軍魏哲神道碑》:“君升朝翊贊,道先王之法言;公府弼諧,對上天之休命。” 宋 王安石 《答韓求仁書》:“蓋序《詩》者不知何人,然非達先王之法言者,不能為也。”

(2).猶格言。《莊子·人間世》:“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 杜少陵 詩,自與造化同流,孰可拟議?若君子高處廊廟,動成法言,恨終欠風韻。”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法言雲:侍坐則聽言,有酒則觀禮,何非學問之道。”

(3).指釋、道之經論。 南朝 宋 謝靈運 《昙隆法師诔》:“茹芝術而共餌,披法言而同卷者,再歷寒暑。”《雲笈七籤》卷九六:“若不信法言,胡為栖山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法言”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法言”指合乎禮法的言論或準則性話語。其核心内涵包含:

  1. 禮法規範:特指符合古代先王禮制的言論,如《孝經》所述“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2. 評判标準:具有衡量是非的準則作用,即“使物平直”的評判之言;
  3. 經典範疇:可指代釋、道兩家的經論著作。

二、延伸含義 •格言性質:在《莊子·人間世》等典籍中被用作格言代稱; •學術著作:東漢揚雄仿《論語》所著的《法言》,該書通過問答形式闡述儒家倫理,成為漢代重要哲學文獻,現存晉代李軌注與宋代司馬光集注本。

三、應用示例 • 古代官員常引法言作為行為準則,如唐代魏哲碑文載“道先王之法言”; • 王安石在《答韓求仁書》中強調法言對理解《詩經》的重要性。

注:若需查閱《法言》原文及注疏,可參考漢典()或古籍數據庫獲取完整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法言”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深遠的意義,它可以拆分為“法”和“言”兩個部分。其中,“法”是一個部首,表示法律、規定、方法等意思;而“言”是一個字義,表示言語、語言、說話等含義。因此,“法言”的意思就是根據法律和規定所言之言語。 關于“法言”的來源,具體情況較為複雜,沒有确鑿的說法。但可以看出,這個詞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時期。在古代漢字中,法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繁體中,直接使用了繁體字“法言”來表示。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經過了演變和統一,所以現代中文中使用的詞彙也多數承襲了這些古代的寫法。 下面是一些關于“法言”的例句: 1. 法言教導人們在生活中要遵守法律。 2. 他的法言深入人心,對我産生了重要的啟示。 3. 我們應該聽從領導的法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除了“法言”,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法律”、“規定”、“規則”等。這些詞都與“法言”有着一定的關聯,都與法律、規定等概念有關。近義詞具有相似的意思,可以在表達時互換使用;反義詞則表示相反的概念。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對其他問題有任何疑問,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