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篆的意思、署篆的详细解释
署篆的解释
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册封琉球》:“在 闽 时,适 福州 缺守, 阮坚之 以司理署篆。”
词语分解
- 署的解释 署 ǔ 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签名,题字:签署。署名。署字。 暂代:署理。兼署。 笔画数:; 部首:罒; 笔顺编号:
- 篆的解释 篆 à 汉字的一种书体:大篆。小篆。篆体。篆书。 书写篆字:篆额。 印章多用篆文,故为官印的代称,又为对别人名字的敬称:篆刻。摄篆。次篆。台篆。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署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官制术语,其核心含义指代理掌管官印、处理政务。它由"署"和"篆"两个词素复合而成:
-
"署":
- 本义指布置、安排,引申为办理公务的处所(如官署)。在官制中,"署"常表示代理、暂时代行某一官职或职务,即非正式任命而临时负责。例如《汉书·萧何传》有"署置"一词,指安排任用官吏。
- 在"署篆"一词中,"署"取其"代理、暂时代理"之意。
-
"篆":
- 本义指篆书(一种古代汉字书体)。因古代官印多采用篆文镌刻,故"篆"常借指官印本身。例如,交卸官职称为"交篆",接受官职称为"接篆"。
- 在"署篆"一词中,"篆"取其"官印"之意,象征着官职的权力和职责。
因此,"署篆"的完整释义为:
- 指代理掌管官印,处理相应官职的政务。 即某人并非该官职的正式任命者(正印官),但因正印官缺席(如离职、丁忧、出差等),由他人(通常是副职或下级官员)暂时负责该官职的印信和日常事务。
历史背景与用法:
"署篆"一词主要用于明清时期的官场文书和制度中。在当时的行政体系中,各级主官(正印官)拥有代表其权力的官印。当正印官因故不能视事时,为确保政务运转,会指定他人"署篆"。
- 公文用语: 在任命或报告文件中,常可见"署某县篆"、"署某府篆"等表述,意为"代理某县/某府的印务(即职务)"。
- 职官制度: 这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中应对职位空缺的临时管理机制。署篆者通常拥有处理常规事务的权力,但重大决策或需用印的关键文书,有时仍需正印官确认或受一定限制。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署篆"有明确收录和解释,定义为"代理官职。旧时官印多用篆文,故称"。这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 《明史·职官志》/《清史稿·职官志》: 这两部正史的职官志部分,虽未直接定义"署篆",但详细记载了明清两代的官制架构、官员职责以及代理职务(如署理、护理等)的相关规定和实例,是理解"署篆"制度背景的核心史料。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清史稿》。
- 清代官方文书与地方志: 大量清代地方档案、奏折、县志、府志中,频繁出现"署篆"一词,用于描述官员的临时任职情况,是研究该词实际使用的一手资料。例如某地方志记载:"知县某某丁忧,由县丞某某署篆。"来源:各地档案馆藏清代档案、影印出版的地方志丛书(如《中国地方志集成》)。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作为中型权威工具书,也收录了"署篆",释义简洁明了:"署理官印。指代理某种官职。"来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署篆”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署篆(shǔ zhuàn)原指古代官员印章的交接仪式,后引申为官职、权力的更迭,或临时代理职务的行为。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 权力象征:古代官印皆用篆文雕刻,故称"篆",接受官印即代表获得行政权力
- 职务代理:当职位空缺时,由他人暂时代理并掌管印信,即"署理篆务"
二、词源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野获编》,记载了万历年间福州知府空缺时,由司理阮坚之暂代职务的史实。篆文作为官印专用字体,自秦代"书同文"政策后成为权力象征,因此"署篆"特指与官职相关的印信交接。
三、具体用法
- 动词用法:指代理官职
- 例:明代沈德符记载"阮坚之以司理署篆"(《野获编》)
- 名词用法:代指官印或职务
四、现代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仍用于公文和学术领域,特指:
- 机构负责人暂缺时的职务代理
- 权力交接的正式程序
- 印章管理制度的代称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阅《明史·职官志》及《清代文书制度研究》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庵舍安慰八节风拔类超羣班家女师保宫饱经风霜标封标志层博征参考草就成福尘雾笞髡抽援创作村莽戆错到底道德习惯打问号诋斥洞宫东家行杜兰香杜义婀娜妩媚耳根清浄飞帛丰庑该敏鬼打更国姻黄雉隳坏会考诨裹夹纩蹇碍角髻解带解语花计功精神百倍鸠閲居己丽尔李官淩折赁借六弦琴麦精拚弃千丝万缕逑匹三咽撒腿设版托叉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