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缊的意思、束缊的详细解释
束缊的解释
亦作“束薀”。1.捆扎乱麻为火把。 唐 康骈 《剧谈录·浑令公李西平爇朱泚云梯》:“王师五千列阵而出,于时束藴居后,约战酣而燎。” 宋 刘克庄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词:“束緼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2).见“ 束緼请火 ”。
词语分解
- 束的解释 束 ù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控
- 缊的解释 缊 (緼) ù 乱麻;旧絮。 乱。 古通“蕴”。 缊 (緼) ū 〔絪缊〕古同“氤氲”。 (緼) 缊 (緼) ē 赤黄色。 饶。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束缊”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束缊请火”这个成语紧密相关,主要用于比喻求助于人或为人排难解纷的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面本义:
- 束: 动词,意为捆扎、系缚。
- 缊: 名词,指乱麻、旧絮或粗劣的丝绵。在古代常指用来引火或充当火把的材料。
- 合义: 将乱麻捆扎起来(制成火把)。
-
核心含义(比喻义):
“束缊”最常用且最重要的含义是作为“束缊请火”这一成语的组成部分或简称。其比喻义源于一个著名的典故:
- 典故出处: 该典故最早见于《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颜师古注:“束缊,束乱麻为火炷也。”
- 比喻义: 在这个故事里,邻家老妇(里母)为了帮助被冤枉偷肉而遭驱逐的妇人,便“束缊”(捆扎乱麻做成火把)去向丢失肉的人家“请火”(借火),并巧妙地编造了一个狗争肉相杀的理由,使丢肉的人家醒悟并追回了被冤枉的妇人。
- 因此,“束缊请火”或简称“束缊”比喻:
- 求助于人: 指向他人寻求帮助。
- 为人排难解纷: 指帮助他人调解纠纷、解决困难,有时带有运用智慧巧妙化解矛盾的含义。
-
用法与语境:
- 在现代汉语中,“束缊”单独使用的情况较为罕见,其含义主要通过成语“束缊请火”来体现。
- 它是一个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汇,多用于文学、历史或较为正式的语境中。
- 使用时,常取其比喻义,强调求助或调解的行为。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对“束缊”有明确释义,指出其本义为“捆扎乱麻为火把”,并引用《汉书·蒯通传》及颜师古注说明其典故来源和比喻义“求助于人”或“为人排难解纷”。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可通过大型图书馆或专业学术数据库查阅。
- 《辞源》(第三版): 作为一部侧重探求语词源流的古汉语辞书,《辞源》详细收录了“束缊”词条,解释其本义及在“束缊请火”中的用法,并引用了《汉书》原文。该辞书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参考。可通过大型图书馆或专业学术数据库查阅。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收录了“束缊”词条,释义简明扼要,指出其本义和作为“束缊请火”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比喻义。商务印书馆是权威的语言类书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束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拼音:通常读作shù yùn(部分资料标注为“shù wēn”,但根据“缊”字释义,此处“yùn”更符合“乱麻”的语义)。
- 本义:指“捆扎乱麻作为火把”。古代用乱麻、旧絮等易燃物扎成火把,用于照明或引火。
- 引申义:可代指“以简朴方式处理事务”或“临时应急的举措”。
2.结构与用法
- 构词:并列结构,“束”意为捆扎,“缊”(yùn)指乱麻或旧絮。
- 文学用例:宋代刘克庄《一剪梅》中“束緼宵行十里强”一句,描述夜间用火把赶路的情景,体现其实际用途。
3.相关典故
- “束缊请火”:成语典故,原指借火引火,后比喻为人排解纠纷或向他人求助。例如《汉书·蒯通传》中记载的邻里互助故事。
4.注意点
- 读音争议:部分资料标注“wēn”音,可能与方言或历史音变有关,但现代汉语词典中“缊”表“乱麻”时多读“yùn”。
- 语境差异: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如是否涉及典故或引申义。
“束缊”一词承载古代生活场景与人文智慧,既反映物质生活的简朴,又蕴含文化隐喻。如需进一步探究其文学应用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书》《全宋词》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埃境安驱按屯摆驾暴犯卑促惫色边见摽冠财势传考奠居低勉动切覩记防拏抚字催科刚硬根萌工楷过不及骄丽揭谛急脚递金谷酒井旟九雒铿鈜诳谝愧颜乐饵蓼虫忘辛灵眷卖瓜叟拿给耐辛苦拟疏女中丈夫赔补蹊道青枝绿叶软烂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审辨生姿慎时时常事几饰匿首免收挽殊色天台山万壑千岩维稍猥袭无难香薰薰絃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