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腧穴的意思、腧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腧穴的解释

人体上穴位的总称。又四肢远端部位有五腧穴。见《素问·气穴论》《灵枢经·九针十二原》《明史·方伎传·滑寿》:“《难经》又本《素问》《灵枢》,其间荣卫藏府与夫经络腧穴,辨之博矣,而缺误亦多。”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腧穴(又称穴位、孔穴、穴道)是中医理论中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主要施术位置。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词义解析

    • “腧”通“输”,意为转输、输注,体现气血在经络中的流动特性。
    • “穴”指空隙,因腧穴多位于肌肉纹理或骨节凹陷处。
    • 合称“腧穴”,即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兼具疾病反应点和治疗刺激点的双重功能。
  2. 现代医学关联
    腧穴常对应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纤维经过的区域,与血管、淋巴管等结构密切相关。


二、主要分类

腧穴可分为三类:

  1. 十四经穴

    • 归属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共361个,如“足三里”“内关”。
    • 每条经脉的腧穴与其对应脏腑功能直接关联。
  2. 奇穴(经外奇穴)

    • 未归入十四经,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如“太阳穴”,主治特定疾病。
  3. 阿是穴

    • 无固定名称和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为施术点,如肌肉酸痛处的反应点。

三、功能作用

  1. 调节气血与阴阳
    通过刺激腧穴可疏通气血瘀滞,平衡脏腑功能(如“足三里”增强免疫力)。

  2. 诊断与治疗

    • 腧穴异常(压痛、结节等)可反映内脏病变。
    • 特定穴有专效,如“内关”缓解心悸,“郄穴”用于急症。
  3. 保健与双向调节
    温和刺激(如艾灸、按摩)可预防疾病,部分腧穴对机体状态有双向调节作用(如调节血压)。


四、应用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穴位定位或治疗方法,可参考权威中医典籍或临床指南。

网络扩展解释二

腧穴

腧穴是中医学术语,指的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也称为经穴或穴位,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中医学的认识,腧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通过腧穴连接于身体各个部位,起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促进生命活力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笔画

腧穴的拆分部首为“穴”,表示与身体穴道相关;根据汉字拆字法,腧穴的笔画数为13画。

来源

腧穴一词的来源颇为有趣。相传,明代医学家徐霞客游历湖南时,遇到一位受伤的行人。徐霞客用一根竹签轻轻一捅,行人立即痛感消失,立刻恢复健康。徐霞客将此经验总结出来,并将此类特殊点位称为“腧穴”,意为“点穴”。自此,腧穴一词开始在医学界使用,并逐渐成为中医学术语。

繁体

腧穴的繁体字为「腧穴」,保持了原始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腧穴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穴」字的写法较为特殊,古代常常将它写成「穴」字旁加上小点的形式,表示腧穴的特殊含义。

例句

1. 耳朵上的腧穴被认为与眼睛的健康有关。

2. 中医理论认为按摩某些穴位可以刺激腧穴,促进血液循环。

组词

经腧、穴位、按摩、经络、气血、身体

近义词

经穴、穴位、腧点

反义词

皮肤、肌肉、骨骼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