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索”。亦作“踈索”。1.离散;分散。 唐 骆宾王 《畴昔篇》:“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疎索。”一本作“踈索”。 宋 陆游 《病后自咏》:“闭户交朋疏索尽,捐书日月破除难。”
(2).疏远冷淡。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宋 陆游 《好事近·寄张真甫》词:“烦问 剑 南消息,怕还成疎索。”
(3).寂寞无聊。 北周 庾信 《晚秋》诗:“凄清临晚景,疎索望寒阶。” 唐 白居易 《酒熟忆皇甫十》诗:“踈索柳花盌,寂寥荷叶盃。” 宋 陆游 《叹老》诗:“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敌凭陵意頡頏。”
(4).稀疏,稀少。 唐 司空图 《寄考功王员外》诗:“白鸟间踈索,青山日滞留。” 唐 温庭筠 《酒泉子》词:“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5).懒散寡合。 唐 贾岛 《斋中》诗:“耽静非谬为,本性实疎索。”
“疏索”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多个词典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义项:
1. 离散分散
指事物或人际关系的分离、散落状态。如唐代骆宾王《畴昔篇》中“畴昔交朋已疎索”,宋代陆游《病后自咏》中“闭户交朋疏索尽”,均表达旧友离散之意。
2. 疏远冷淡
形容人际关系的淡漠疏离。唐代高适《邯郸少年行》以“黄金用尽还疏索”暗喻金钱散尽后人情淡薄,宋代陆游词中也用“怕还成疎索”表达对友人疏离的担忧。
3. 寂寞无聊
指心境上的孤寂寥落。如北周庾信《晚秋》中“疎索望寒阶”,唐代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中“踈索柳花盌”,均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寂寥情绪。
4. 稀疏稀少
描述事物分布不密集的状态()。如陆游《叹老》中“酒徒分散情疏索”既指人少,也暗示情感的寡淡。
5. 懒散寡合(较少用)
个别词典提及此义(),指性格上的散漫不合群,但古籍例证较少。
补充说明:
如需具体诗句的完整赏析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沪江词典()等来源。
《疏索》(shū suǒ)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整船货物"。它由"疏"和"索"两个部分组成。
"疏"是由"舍"旁下方的"攸"和"示"组成的部首,表示"舍去、减少"的意思。而"索"是由"缶"旁和"少"组成的部首,表示"寻求、搜寻"的意思。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济贸易活动中,船只上的货物被整理、清点和减少之后,要进行搬运或交付,就称之为"疏索"。
现代汉字"疏索"的字形相对简化,采用了现代汉字的标准书写形式。在古代,这个字可能会略有不同的书写形式。例如,"疏"字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古代的卜辞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中,形状更加复杂。此外,古代还有一种写法将"疏"字加上一横,表示在清点整理货物的时候的动作。
在繁体字中,"疏索"的书写形式为"疏索",即与现代简化字相同。
例句:
1. 他们花了几个小时疏索货物进行整理。
2. 在港口,工人们正在疏索船只上的货物。
3. 驶离港口之前,船上需要进行一次疏索。
组词:
疏通(shū tōng):指通过清理、畅通来解决堵塞问题。
疏散(shū sàn):指通过安排和组织,使人们离开危险区域的行动。
近义词:
清点(qīng diǎn):指对物品进行计数、整理和核对。
整理(zhěng lǐ):指对混乱或杂乱的东西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
反义词:
紧密(jǐn mì):与"疏索"相对,指物体之间的距离或关系非常近的状态。
安顺市白巾白特臂力笔误玻罩禅龛从恣歹人当牢掸援德类迭更东海黄公冻凌斗八顿筑翻肠倒肚芳襟幅蒲负纤改絃更张根雕规蒦古来呵欱黄檀环目花神浑然一体祸源江心镜恪守雷霆火炮辽河鲁斤燕削緑茸密约偷期跑题墙纸巧僞青门緑玉房靘壮亲炙祈沈雀角顺当私填死硬派沓冒踢气球吐白鼍龙突围玩读偎依温带物汇铦锥褉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