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首的意思、罰首的詳細解釋
罰首的解釋
猶罪魁。《三國志·魏志·文德郭皇後傳》:“今世婦女少,當配将士,不得因緣取以為妾也。宜各自慎,無為罰首。”《晉書·庾純傳》:“是為 公旦 立法,還自越之; 魯侯 為子,即為罰首也。”
詞語分解
- 罰的解釋 罰 (罰) á 處分犯罪、犯錯誤或違犯某項規則的人:罰款。罰球。懲罰。罰不當罪(處罰過嚴或過寬,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當)。 獎賞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 首的解釋 首 ǒ 頭,腦袋:首飾。首級。首肯(點頭表示同意)。 領導的人,帶頭的:首領。元首。首腦。首相(刵 )。 第一,最高:首都(?)。首府。 最先,最早:首次。首屆。首創。首日封。首義(首先起義)。 出頭
網絡擴展解釋
“罰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罪魁”,即指主要責任人或引發禍患的根源。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因自身行為成為首要追責對象,常與重大過失或罪行相關。例如《三國志·魏志·文德郭皇後傳》中提到“無為罰首”,即告誡人們不要成為被懲罰的罪魁。
2.古籍用例
- 《三國志》:“今世婦女少,當配将士,不得因緣取以為妾也。宜各自慎,無為罰首。”
——強調避免因争奪資源(如婚配)成為被懲處的對象。
- 《晉書·庾純傳》:“是為公旦立法,還自越之;魯侯為子,即為罰首也。”
——批評制定規則者自身違反規則,導緻成為被問責的源頭。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形容因重大過錯承擔首要責任的人,現代語境較少使用。
4.注意區分
-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受嚴厲懲罰甚至喪命”,實為對字面義的誤讀。該詞核心在“責任歸屬”,非“懲罰程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罰首》一詞的意思
《罰首》是一個成語,意指處以極刑,割頭示衆。它是在古代特定的政治和法律背景下使用的,指的是對犯下重罪的人進行極嚴厲的懲罰,以警示他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罰首》一詞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罒”和“首”。其中,“罒”是指網罟,它是一個部首;而“首”就是指人的頭,也是一個部首。
《罰首》的拼寫方式為“罒+首”,總共包含了6個筆畫。
詞源和繁體形式
《罰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法律制度。在古代社會中,犯下重罪的人會被處以死刑,然後将其首級割下來高懸于市集或要塞城牆上,以示警示和威懾。這種極其殘酷的手段被稱為“罰首”。
《罰首》的繁體形式為「罰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罰首》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在古代和現代是一樣的,“罒”和“首”這兩個部首在古時候的寫法并沒有特别的變化。
例句
1. 捕賊失敗後,朝廷決定對罪犯施以罰首之刑。
2. 這個國家實行了殘忍的法律制度,罰以割頭示衆的罰首,以警告犯罪分子。
組詞
罰殺、罰斬、罰刑、罰骨
近義詞
斬首、割首
反義詞
赦免、寬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