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冠固定于發髻上的簪子。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叛賊·發冢》:“其棺内外寳貨不可勝計, 沉 得其冠簪一枚,長數寸,而古作紺碧色,出以示餘。” 明 李東陽 《兆先赴試三河念之有作》詩:“髻丱能幾時,忽已勝冠簪。”勝冠簪,猶言成年。
(2).比喻仕宦。 明 李東陽 《不寐》詩:“弱歲忝科籍,冠簪奉明廷。”
“冠簪”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析:
指古代固定冠帽與發髻的簪子,屬于身份象征物。如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出土的冠簪“長數寸,古作紺碧色”,說明其材質與工藝考究。該詞也代指成年禮,《兆先赴試三河念之有作》中“勝冠簪”即表示男子成年。
仕宦象征
明代李東陽詩句“冠簪奉明廷”,将冠簪與科舉入仕關聯,體現古代士人通過功名獲得官職的社會現象。
品德贊譽
查字典等權威典籍指出,該詞被引申為“高尚品德與卓越才能”的象征,常用于贊頌德才兼備者或高水平團體。
該詞屬于典型文化意象詞,實物功能(固定冠帽)與抽象象征(地位/品德)并存,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指向。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冠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華麗的頭飾,用以裝飾和點綴發型。冠簪通常是古時貴族或官員所佩戴的頭飾,代表着地位和榮譽。
《冠簪》的字旁包括“冖”和“钅”,部首為“冠”,由4個筆畫構成。
《冠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社會,冠簪是貴族和高官顯貴的象征,并與其身份和地位緊密相連。冠簪通常由貴重材料制成,有精緻的工藝和華麗的裝飾,以展示其主人的尊貴。
《冠簪》的繁體字為「冠簪」。
在古代,寫作《冠簪》的漢字形式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冠簪的古漢字一般寫作「冠簪」。
1. 她戴着一頂華麗的冠簪,看起來非常嬌美。
2. 在古代,皇帝佩戴着金絲玉石制成的冠簪。
冠軍、簪子、王冠、華麗、裝飾。
頭飾、發冠、發簪。
素淨、樸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