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稿的意思、疏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稿的解釋

亦作“ 疏稾 ”。奏疏的草稿。《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 沉鍊 ﹞就枕頭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來焚香盥手,寫就表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壇》:“呀!呀!了不得,就是參咱們的疏稿。這疏内數出咱七大罪,叫聖上立賜處分,好恨人也。” 清 馮桂芬 《江蘇減賦記》:“ 李公 遂以此事付我兩人,先為 郭公 草詳,繼為 李公 草疏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疏稿是漢語複合詞,由“疏”與“稿”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字源及曆史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1. 字義解析

    • 疏 (shū):

      本義為疏通、疏導(《說文解字》:“疏,通也”)。引申指分條陳述或記錄的文字,特指古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意見或說明情況的文書,即“奏疏”或“奏章”。

    • 稿 (gǎo):

      本義指禾稈,引申指文字、圖畫的草底、未定之文(《說文解字》:“稿,稈也”)。後特指文章、文件的草拟本或未正式定稿的文本。

      組合義:二字結合,“疏稿”即指奏疏的草稿或底本。

  2. 核心含義與曆史用法

    “疏稿”在曆史文獻中主要有以下兩層緊密相關的含義:

    • 奏章的草稿/底本:

      指官員在正式呈遞給皇帝之前,預先起草的奏疏文本。這是其最基礎、最廣泛的意義。官員在撰寫重要奏章時,往往先拟草稿,反複修改斟酌,待定稿後再謄寫清楚正式上呈。

      引用參考:此釋義見于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中“疏稿”詞條,均明确指其為“奏疏的草稿”。

    • 特指彈劾性奏章的文稿:

      在明清時期,“疏稿”一詞常特指禦史、給事中等監察官員所撰寫的、用于彈劾其他官員或陳述重要政見的奏章的文稿。這類奏章往往涉及敏感内容,其草稿的撰寫、修改和傳播(有時在正式上奏前會在士大夫圈内流傳征求意見或造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

      引用參考:曆史學者研究明清政治制度與奏議文化時頻繁使用此義。如研究指出,明代言官的“疏稿”常成為政治鬥争的重要工具(參考《明代監察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相關章節)。《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在釋義中也側重此曆史語境下的應用。

“疏稿”一詞,源于“奏疏”與“草稿”的結合,其核心含義是指古代臣子(尤其是負有言責的官員)上呈給皇帝的奏章、特别是彈劾性奏章的草稿或底本。它既體現了文書起草的過程,也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尤其是明清)政治運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網絡擴展解釋

“疏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疏稿(拼音:shū gǎo)指古代官員向皇帝呈遞的奏疏的草稿,即正式上奏前的文稿。該詞也寫作“疏稾”,其中“疏”指奏疏,“稿”即草稿。


二、字義拆解

    • 本義為疏通,引申為分條陳述(如奏疏)。
    • 在“疏稿”中特指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的文書。
  1. 稿

    • 原指禾稈,後泛指未定型的文字草稿。
    • 此處指奏疏的初步版本,需修改完善後才能正式呈遞。

三、文獻例證

  1. 《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
    描述沉鍊深夜構思疏稿,天明後寫成正式奏章的情節,體現其嚴謹性。

  2. 《桃花扇·拜壇》
    提及疏稿中列舉罪狀的内容,反映其在政治鬥争中的作用。


四、總結

“疏稿”是古代文書制度的重要部分,需經過反複推敲才能定稿。其曆史用例多與官員谏言、彈劾等場景相關,兼具實用性與文學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霸代日白義暴桀卑弱變故步步高升草木俱朽乘鸾跨鳳趁勢落篷闖客點劄條狼氏地面站底平放溜發衆非凡風矩豐顔佛壇附骥攀鱗概節幹略官邑椁室懷邪滉漭皇威昒漠绛煙檢奸谏喻借方剞闾鏡沼金章玉句機務局骥開引括刷來複螺紋磊荦樂毅論理迹譜次惸寡窮閻扇風點火上世山谷體神體柿子金水犀手殊建順時說詞頭抵宛曼五疵相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