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稿的意思、疏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稿的解釋

亦作“ 疏稾 ”。奏疏的草稿。《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 沉鍊 ﹞就枕頭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來焚香盥手,寫就表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壇》:“呀!呀!了不得,就是參咱們的疏稿。這疏内數出咱七大罪,叫聖上立賜處分,好恨人也。” 清 馮桂芬 《江蘇減賦記》:“ 李公 遂以此事付我兩人,先為 郭公 草詳,繼為 李公 草疏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疏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疏稿(拼音:shū gǎo)指古代官員向皇帝呈遞的奏疏的草稿,即正式上奏前的文稿。該詞也寫作“疏稾”,其中“疏”指奏疏,“稿”即草稿。


二、字義拆解

    • 本義為疏通,引申為分條陳述(如奏疏)。
    • 在“疏稿”中特指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的文書。
  1. 稿

    • 原指禾稈,後泛指未定型的文字草稿。
    • 此處指奏疏的初步版本,需修改完善後才能正式呈遞。

三、文獻例證

  1. 《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
    描述沉鍊深夜構思疏稿,天明後寫成正式奏章的情節,體現其嚴謹性。

  2. 《桃花扇·拜壇》
    提及疏稿中列舉罪狀的内容,反映其在政治鬥争中的作用。


四、總結

“疏稿”是古代文書制度的重要部分,需經過反複推敲才能定稿。其曆史用例多與官員谏言、彈劾等場景相關,兼具實用性與文學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疏稿

疏稿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包括“疋”和“稿”兩個部分。其中,“疋”為左邊的部首,表示繩子的形狀;“稿”為右邊的部首,表示竹簡。疏稿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疏稿這個詞最早源自于《周禮·地官司馬·考功》一書,意指處理公文或文件時去掉多餘的文字和修飾,使其更加簡明扼要。後來,疏稿一詞逐漸引申為編輯、修改和整理文稿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疏稿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變化。繁體字中的“疋”字會多出一個橫折,變成“⺘”;而“稿”字的部首“⺮”的彎曲程度不同,更加貼近于竹簡的形狀。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疏稿在古代常采用“疋”在上,“稿”在下的方式書寫,與現在水平排列不同。

以下是幾個使用疏稿一詞的例句:

  1. 他疏稿一下這篇文章,使之更加精煉。
  2. 這份疏稿是編輯經過精心修改之後的最終版本。
  3. 這篇疏稿經過他的手加工,重塑了整個叙事結構。

與疏稿相關的組詞包括疏通、疏解、疏導等,這些詞語都帶有理順、整理、梳理的意思。

與疏稿近義詞包括修改、潤色、整理等,這些詞語也描述了修改或整理文稿的行為。

反義詞則可以是拗長、啰嗦、冗長等,形容工作進行得沒有簡明扼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