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疏稾 ”。奏疏的草稿。《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 沉鍊 ﹞就枕头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来焚香盥手,写就表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呀!呀!了不得,就是参咱们的疏稿。这疏内数出咱七大罪,叫圣上立赐处分,好恨人也。”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 李公 遂以此事付我两人,先为 郭公 草详,继为 李公 草疏稾。”
“疏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疏稿(拼音:shū gǎo)指古代官员向皇帝呈递的奏疏的草稿,即正式上奏前的文稿。该词也写作“疏稾”,其中“疏”指奏疏,“稿”即草稿。
疏
稿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
描述沉鍊深夜构思疏稿,天明后写成正式奏章的情节,体现其严谨性。
《桃花扇·拜坛》
提及疏稿中列举罪状的内容,反映其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疏稿”是古代文书制度的重要部分,需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定稿。其历史用例多与官员谏言、弹劾等场景相关,兼具实用性与文学价值。
疏稿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包括“疋”和“稿”两个部分。其中,“疋”为左边的部首,表示绳子的形状;“稿”为右边的部首,表示竹简。疏稿的总笔画数为11画。
疏稿这个词最早源自于《周礼·地官司马·考功》一书,意指处理公文或文件时去掉多余的文字和修饰,使其更加简明扼要。后来,疏稿一词逐渐引申为编辑、修改和整理文稿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疏稿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字形稍有变化。繁体字中的“疋”字会多出一个横折,变成“⺘”;而“稿”字的部首“⺮”的弯曲程度不同,更加贴近于竹简的形状。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疏稿在古代常采用“疋”在上,“稿”在下的方式书写,与现在水平排列不同。
以下是几个使用疏稿一词的例句:
与疏稿相关的组词包括疏通、疏解、疏导等,这些词语都带有理顺、整理、梳理的意思。
与疏稿近义词包括修改、润色、整理等,这些词语也描述了修改或整理文稿的行为。
反义词则可以是拗长、啰嗦、冗长等,形容工作进行得没有简明扼要。
拜登白鹿皮币班管班子北郭先生标劲币重言甘财富财訾参悟承接瞠视叱詈舛滥词清讼简粹慤得售垫球洞达敦牂儿壻宫祠挂鳞孤立无助洪都拉斯宏通婚生子女混同忽易剑气际会进盥尽子僦房举无遗策狂才廊肆老贼连队六诗名垂青史貊鞨平帖贫鞠清閟阁奇弄邱陵曲室热闹话软滑入境问禁身材生剌剌水髩通厉推情辒辌车小妇人小小子,小小子儿啸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