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疏稿的意思、疏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疏稿的解释

亦作“ 疏稾 ”。奏疏的草稿。《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 沉鍊 ﹞就枕头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来焚香盥手,写就表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呀!呀!了不得,就是参咱们的疏稿。这疏内数出咱七大罪,叫圣上立赐处分,好恨人也。”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 李公 遂以此事付我两人,先为 郭公 草详,继为 李公 草疏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疏稿是汉语复合词,由“疏”与“稿”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字源及历史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1. 字义解析

    • 疏 (shū):

      本义为疏通、疏导(《说文解字》:“疏,通也”)。引申指分条陈述或记录的文字,特指古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意见或说明情况的文书,即“奏疏”或“奏章”。

    • 稿 (gǎo):

      本义指禾秆,引申指文字、图画的草底、未定之文(《说文解字》:“稿,秆也”)。后特指文章、文件的草拟本或未正式定稿的文本。

      组合义:二字结合,“疏稿”即指奏疏的草稿或底本。

  2. 核心含义与历史用法

    “疏稿”在历史文献中主要有以下两层紧密相关的含义:

    • 奏章的草稿/底本:

      指官员在正式呈递给皇帝之前,预先起草的奏疏文本。这是其最基础、最广泛的意义。官员在撰写重要奏章时,往往先拟草稿,反复修改斟酌,待定稿后再誊写清楚正式上呈。

      引用参考:此释义见于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中“疏稿”词条,均明确指其为“奏疏的草稿”。

    • 特指弹劾性奏章的文稿:

      在明清时期,“疏稿”一词常特指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所撰写的、用于弹劾其他官员或陈述重要政见的奏章的文稿。这类奏章往往涉及敏感内容,其草稿的撰写、修改和传播(有时在正式上奏前会在士大夫圈内流传征求意见或造势)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参考:历史学者研究明清政治制度与奏议文化时频繁使用此义。如研究指出,明代言官的“疏稿”常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参考《明代监察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相关章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在释义中也侧重此历史语境下的应用。

“疏稿”一词,源于“奏疏”与“草稿”的结合,其核心含义是指古代臣子(尤其是负有言责的官员)上呈给皇帝的奏章、特别是弹劾性奏章的草稿或底本。它既体现了文书起草的过程,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网络扩展解释

“疏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疏稿(拼音:shū gǎo)指古代官员向皇帝呈递的奏疏的草稿,即正式上奏前的文稿。该词也写作“疏稾”,其中“疏”指奏疏,“稿”即草稿。


二、字义拆解

    • 本义为疏通,引申为分条陈述(如奏疏)。
    • 在“疏稿”中特指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文书。
  1. 稿

    • 原指禾秆,后泛指未定型的文字草稿。
    • 此处指奏疏的初步版本,需修改完善后才能正式呈递。

三、文献例证

  1.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
    描述沉鍊深夜构思疏稿,天明后写成正式奏章的情节,体现其严谨性。

  2. 《桃花扇·拜坛》
    提及疏稿中列举罪状的内容,反映其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四、总结

“疏稿”是古代文书制度的重要部分,需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定稿。其历史用例多与官员谏言、弹劾等场景相关,兼具实用性与文学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败走薄利多销不渝尺书黜奸达成担荷雕今凤附龙攀凤仙幅程孚愉干重构屯捍棒合成化祝货遗胡孙藤剪春罗涧盘检尸诫防拒收开承开发利用坑儒枯池林语堂辘轳剑纶章慕企蟠攫盘空潘天寿破瓦仆厮峭丽敲吟清苍茹荤上溜头折谋神飞省阅手拜鼠目四关素旧谭言微中艇板亡国奴万象微单危如累卵五凤城遐森泄渎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