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曶漠”。冥昧貌。 唐 柳宗元 《天對》:“曶漠莫謀,形胡在胡亡。”
“昒漠”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拼音:hū mò
釋義:指“冥昧貌”,即昏暗模糊、難以辨識的狀态,帶有幽深或混沌的意象。在唐代柳宗元《天對》中曾使用該詞:“曶漠莫謀,形胡在胡亡”,描述的是宇宙形成前的朦胧狀态。
來源:
常見誤讀: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例如,描述黎明前的昏暗(“昒昕”)或抽象概念的混沌狀态時適用,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詞彙(如“芴漠”“黭漠”)的區别,可提供更多語境以便分析。
昒漠是一個常用的古漢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進行介紹。
昒漠由日字旁和白旁組成。日字旁表示太陽的形狀,白旁表示與白色相關的含義。在筆畫方面,昒的總筆畫數為6畫,漠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昒漠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原本用于指代一種荒蕪的景觀或無人居住的地方,後來逐漸演變成表示冷漠、冷淡或無動于衷的意思。
昒漠的繁體字為曷暮。
古時候,昒的寫法為日字旁+目字旁,表示太陽落下。而漠的寫法為日字旁+白字旁,表示白天的落幕。
他對這件事情昒漠無動于衷,完全不關心。
昒火(形容太陽逐漸西沉)、漠然(形容冷漠的态度)、昒涼(形容陽光逐漸消失,天漸漸涼爽)、漠視(形容忽視、不理睬)。
冷漠、淡漠、無視。
熱情、關切、熱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