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戶稅的意思、戶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戶稅的解釋

按戶征收的賦稅。 漢 代除收人口稅外,每戶每年須出戶賦二百錢。 漢 末 曹操 平 袁紹 ,定每戶征收絹二匹、綿二斤。 北魏 獻文帝 按民戶資産多寡征稅, 唐 宋 亦采用之。《新唐書·懿宗紀》:“﹝ 鹹通 四年﹞七月……免 安南 戶稅、丁錢二歲。”《宋史·職官志二》:“戶部分掌五案:一曰戶稅案,二曰上供案,三曰修造案,四曰麴案,五曰衣糧案。”參閱《文獻通考·田賦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戶稅是中國古代按戶為單位征收的賦稅,其具體含義與曆史發展如下:

  1. 基本定義
    戶稅是以“戶”為征收單位,根據家庭資産多寡确定稅額的稅種,區别于以人口數量計稅的“丁稅”。其征收對象為戶籍登記的家庭,資産包括土地、房屋等,稅目形式多樣,如絹、綿、錢等。

  2. 曆史起源與發展

    • 東漢至魏晉:漢末曹操平定袁紹後,首次明确“每戶征絹二匹、綿二斤”;
    • 北魏時期:獻文帝推行“按資産分等征稅”,進一步細化戶稅制度;
    • 唐代完善:武德六年(623年)将戶分為三等,貞觀九年(635年)細分九等,實行“三年一大稅,一年一小稅”的定期征收模式。
  3. 特點與作用
    戶稅以資産為計稅依據,體現“富者多繳,貧者少繳”的原則。它在國家財政中占據重要地位,尤其在唐宋時期成為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手段之一。

  4. 相關記載
    《新唐書》記載唐懿宗曾“免安南戶稅、丁錢二歲”,《宋史》提到戶部專設“戶稅案”管理稅收,印證其制度延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稅率變化或政策細節,可參考《文獻通考·田賦三》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戶稅》

《戶稅》是指在古代中國社會中,針對戶口征收的稅收。這是一種早期的稅收制度,通過對每個家庭或戶口收取一定金額的稅款來維持國家的財政平衡。

《戶稅》的部首和筆畫

《戶稅》的部首是“戶”,旁邊加上一個表示財政收入的旁字“貝”。它共有8個筆畫,整體結構簡單明了。

《戶稅》的來源

《戶稅》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是由漢字學家許慎編纂的字書。《戶稅》是古代中國為了籌集政府開支而設立的一種稅收制度。

《戶稅》的繁體

《戶稅》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相同,即“戶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戶稅》的古時候寫法是“戶稅”。其中,“戶”字的形狀與現代稍有差異,“貝”字的右邊有一個小點,表示金銀財寶。

《戶稅》的例句

1. 古代中國的《戶稅》是一種重要的財政手段,用于維持國家的開支。

2. 現代社會也有類似于《戶稅》的稅收制度,用于稅收征收和分配。

相關詞彙

- 組詞:戶口、稅收、征收。

- 近義詞:賦稅、錢糧。

- 反義詞:免稅、減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