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舛”。粗略紊乱;疏漏错乱。《晋书·舆服志》:“自 晋 过 江 ,礼仪疏舛,王公以下,车服卑杂。”《宋书·律历志下》:“古历疏舛,颇不精密,羣氏纠纷,莫审其要。”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 李心传 , 蜀 人,去天万里,轻信记载,疎舛固宜。”《清史稿·食货志一》:“所有各省本年应进民册,均展至明年年底。倘再疏舛,定当予以处分。”
关于词语“疏舛”的详细解释如下:
读音:shū chuǎn(注音:ㄕㄨ ㄔㄨㄢˇ)
含义:指“粗略紊乱”或“疏漏错乱”,多用于描述事物因疏忽、不严谨导致的混乱或错误。
二字结合后,强调因疏漏、疏忽而产生的错误或结构上的紊乱。
“疏舛”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文史领域,多用于批评文本、制度或行为中的粗疏错漏。其近义词可参考“疏漏”“谬误”,反义词如“严谨”“精密”。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词源考据,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疏舛》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事物之间的差错或差异。
《疏舛》的部首是疋(pǐ)和舛(chuǎn),分别位于左右两侧。
根据《康熙字典》,疋的笔画数为5,舛的笔画数为7,总计为12个笔画。
《疏舛》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李通传》中。在古代,人们常用《疏舛》形容一事或一物与其本意相差甚远,或发现某些矛盾的地方。
《疏舛》的繁体字为「疏舛」,构字结构与简体字完全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疏的上面常常会加上一个廾旁,形状像个字母"v",表示疑虑或错综复杂之意。而舛的上面会加上一个亻偏旁,代表人物。所以,在古时的写法中,疏舛的字形更为复杂。
1. 这个故事中有一处疏舛,他们之前的对话没有交代清楚。
2. 他的叙述中有一些疏舛之处,使得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他说的是真话。
1. 疏理:整理和疏导事物的过程。
2. 舛错:错误或差错。
3. 疏漏:疏忽或遗漏。
1. 错误:事物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2. 差异:事物之间的差别或不同。
1. 正确:与事实或要求相符合的情况。
2. 一致:事物之间的完全符合或相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