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屍解的意思、屍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屍解的解釋

[become celestial] 指修道者遺棄形骸而成仙,為道家用語

詳細解釋

同“ 屍解 ”。 晉 葛洪 《神仙傳·王遠》:“汝生命應得度世,欲取汝以補官僚耳。然少不知道,今氣少肉多,不得上去,當為屍解。”《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你道怎麼叫做屍解?從來仙家成道之日,少不得該離人世……有一樣也似世人一般死了的,隻是棺中到底沒有屍骸,這為之屍解。”


謂道徒遺其形骸而仙去。 漢 王充 《論衡·道虛》:“所謂屍解者,何等也?謂身死精神去乎,謂身不死得免去皮膚也……如謂不死免去皮膚乎,諸學道死者骨肉俱在,與恒死之屍無以異也。”《晉書·葛洪傳》:“而 洪 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視其顔色如生,體亦柔軟,舉屍入棺,甚輕,如空衣,世以為屍解得仙雲。” 唐 施肩吾 《謝自然升仙》詩:“分明得道 謝自然 ,古來漫説屍解仙。”《花月痕》第四八回:“生死者人之常事,就像那草木春榮秋落一般,成仙的屍解,成佛的坐化,總是一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屍解是道教術語,指修道者通過特殊方式實現形神分離、登臨仙境的宗教觀念。其核心内涵包含三方面:一為"假托死狀"的外在表象,二為"蛻化成仙"的終極目的,三為"解化飛升"的修煉過程。

從語義演變角度考察,《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注最早系統闡釋:"屍解者,言将登仙,假托為屍以解化也。"此定義揭示該詞由"屍"(形骸)與"解"(解脫)構成偏正結構,完整呈現道教生死觀的哲學内核。

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樸子内篇》中細分屍解類型:

  1. 兵解:借兵器傷害實現蛻化
  2. 水解:通過水介質達成飛升
  3. 火解:借烈焰焚燒完成轉化
  4. 杖解:以法器為媒介脫離肉身

《雲笈七籤》卷八十五記載的"劍屍解"案例顯示,該概念在唐代已形成完整的儀式體系。修道者需遵循特定儀軌,配合丹藥、符咒完成形神轉化,這種修煉方式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醫學與化學發展。

現代宗教學研究指出,屍解信仰折射出道教"貴生"思想與肉體消亡間的辯證關系。通過象征性死亡達成生命永恒,這種獨特的宗教邏輯構成中國本土生死觀的重要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屍解”是道教術語,指修道者通過特殊方式使靈魂脫離肉體,達到成仙或長生的境界。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精神解脫
    修道者在臨終時通過修煉法門,讓靈魂脫離肉體束縛,實現“形神分離”,從而獲得精神層面的永生。肉體則被視為遺蛻,可能以假托物(如衣、杖、劍等)或直接化去的形式留存世間。

  2. 成仙途徑
    道教經典《雲笈七籤》《後漢書》等記載,屍解是次于“飛升”的成仙方式,需經曆“太陰煉形”等修煉過程,最終達到“蟬蛻”般的蛻變。


二、分類與表現

  1. 假托物屍解
    修道者升仙後,僅留下衣物、兵器等象征物代指肉體,如《神仙傳》中王遠以劍代形。

  2. 直接化形
    部分記載提到修道者肉體直接消失,或僅留“顔如少童”的遺蛻(如《北史·李先傳》案例)。


三、曆史與文化背景


四、相關文獻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道教經典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槎賓辟茶客昌葅超洞巢繇馳教揣微垂針醇粹綷粲帶便大廟打趣燈标跌來碰去堕羅缽底二十四賓客蕡燭杆子告饒擱淺龔汲勾檢刮刮拶拶古代希臘裹挾槐街緩歌檢校瘠枯禁锢京鎮襟子攫拏沮止料高龍腮率厲明碼末俗木瓦乜些醅醁譬稱切磋氣死風人落熱鄉冗滞柔革色類上情下達生死緣射圃算間外向王水下架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