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come celestial] 指修道者遺棄形骸而成仙,為道家用語
同“ 屍解 ”。 晉 葛洪 《神仙傳·王遠》:“汝生命應得度世,欲取汝以補官僚耳。然少不知道,今氣少肉多,不得上去,當為屍解。”《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你道怎麼叫做屍解?從來仙家成道之日,少不得該離人世……有一樣也似世人一般死了的,隻是棺中到底沒有屍骸,這為之屍解。”
謂道徒遺其形骸而仙去。 漢 王充 《論衡·道虛》:“所謂屍解者,何等也?謂身死精神去乎,謂身不死得免去皮膚也……如謂不死免去皮膚乎,諸學道死者骨肉俱在,與恒死之屍無以異也。”《晉書·葛洪傳》:“而 洪 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視其顔色如生,體亦柔軟,舉屍入棺,甚輕,如空衣,世以為屍解得仙雲。” 唐 施肩吾 《謝自然升仙》詩:“分明得道 謝自然 ,古來漫説屍解仙。”《花月痕》第四八回:“生死者人之常事,就像那草木春榮秋落一般,成仙的屍解,成佛的坐化,總是一死。”
“屍解”是道教術語,指修道者通過特殊方式使靈魂脫離肉體,達到成仙或長生的境界。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精神解脫
修道者在臨終時通過修煉法門,讓靈魂脫離肉體束縛,實現“形神分離”,從而獲得精神層面的永生。肉體則被視為遺蛻,可能以假托物(如衣、杖、劍等)或直接化去的形式留存世間。
成仙途徑
道教經典《雲笈七籤》《後漢書》等記載,屍解是次于“飛升”的成仙方式,需經曆“太陰煉形”等修煉過程,最終達到“蟬蛻”般的蛻變。
假托物屍解
修道者升仙後,僅留下衣物、兵器等象征物代指肉體,如《神仙傳》中王遠以劍代形。
直接化形
部分記載提到修道者肉體直接消失,或僅留“顔如少童”的遺蛻(如《北史·李先傳》案例)。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道教經典或權威曆史文獻。
《屍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解剖人體屍體,進行屍體解剖。通常用于醫學、科學研究等領域,以了解人體的結構和功能。
《屍解》的拆分部首是“屍”和“解”,其中“屍”是指“屍體”,“解”是指“分析、解剖”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13筆。
《屍解》一詞最早出現在隋唐時期,是由當時的醫學家和科學家創造的。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屍解」,保留了更為傳統的漢字形态。
在古代,「屍」和「解」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而且,隨着漢字演變和标準化的過程,其形态和寫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1. 醫生在進行屍解的過程中發現了病人喪命的原因。
2. 大量屍解研究為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 屍體:指人或動物死後留下的身體。
2. 解剖:對屍體進行細緻的解析和研究。
3. 屍解學:研究和探索屍體結構和功能的學科。
1. 遺體:屍體的正式用語。
2. 解剖學:通過對屍體的研究來了解生物結構和功能的科學。
1. 完整:指屍體未經切割或改變的狀态。
2. 保存:指将屍體進行防腐等處理,以延緩腐敗的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