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醫學以心尖脂肪為膏,心髒與膈膜之間為肓。《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杜預 注:“肓,鬲也。心下為膏。”後遂用以稱病之難治者。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夫治膏肓者,必進苦口之藥;決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宋 朱熹 《題謝少卿藥園》詩之二:“再拜藥園翁,何以起膏肓?” ********* 《自述》詩之五:“人言先父喪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2).比喻難以救藥的失誤或缺點。《世說新語·儉啬》“ 王戎 儉吝” 劉孝标 注引 晉 王隱 《晉書》:“ 戎 性至儉,不能自奉養,財不出外,天下人謂為膏肓之疾。”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忽捧教命,乃知幸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沉沒,復起為人。” 清 錢謙益 《與卓去病論經學書》:“猶冀百世之下,得吾言而存之,可以箴俗學之膏肓,而起其廢疾也。”
(3).比喻事物的要害或關鍵。《魏晉南北朝墓志集釋·隋卞鑒暨妻劉氏墓志》:“神都之陽,天闕之下,地乃膏肓,縣連 京雒 。” 唐 張祜 《感河上兵》詩:“首尾誠須畏,膏肓慎勿輕。” 明 史可法 《請尊上權化水火疏》:“今憂時憤慨者,謂文官愛錢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錢,二語真切中膏肓。”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蘇仲芬》:“卿言深中膏肓,敢不佩為弦韋。”
(4).中醫針灸穴位名。《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膀胱經分寸歌》:“魄戶膏肓與神堂。”注:“從魄戶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膏肓(gāo huāng)是一個源自中醫學的古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解剖學意義和深厚的文化引申義,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成語“病入膏肓”。其詳細解釋如下:
膏肓指人體心髒與橫膈膜之間的區域。古代中醫認為:
“病入膏肓”最早見于《左傳》,記載名醫緩診斷晉景公“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後世引申為:
膏肓作為中醫特有的解剖概念,體現了傳統醫學對生命機理的認知:
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明确:
權威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 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
- 《左傳·成公十年》原文及曆代注疏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基礎理論》
“膏肓”一詞包含醫學和文學雙重含義,需從以下三方面綜合理解:
“膏”指心尖處的脂肪層,“肓”為心髒與膈膜之間的區域。古代醫學認為此處是藥力難以到達的部位,如《左傳》記載晉景公患病時,病邪藏于膏肓之間,醫者束手無策。
膏肓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該穴主治:
成語“病入膏肓”源于上述醫學認知,現多比喻:
知識延伸:古代将“膏肓”與“民脂民膏”關聯,因膏脂象征人體精華,後引申指百姓血汗創造的財富。
巴洛克藝術飽覧本旨敝陋裁劑剗馬嘲唱侈汰舛互叢倚欑集麤生大寛轉刀頭蜜恩結發腳飛狐風擁阜施宮扆鼓衰力盡皇命荒子孱孫煥麗绛紗降物薦蔣簡注矯變極诋節獻九寺誇大其詞來況累屋廉平龍鳳鼓壟崗沙籠着手粘液蹑空昵友暖盎偏廈且如起伏氣宇饒羨善世贍私申章使法雙月選庶品酸恻貼雞同籍頹沒相吊閑口弄閑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