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德。《书·盘庚》:“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 蔡沉 集传:“爽,失也。故汝有失德,自上其罚汝。” 孙星衍 疏:“爽者,《释言》云:差也,忒也。言汝今有差忒之行,先后自上其罚汝。”《国语·周语上》:“昔 昭王 娶於 房 ,曰 房后 ,实有爽德。” 韦昭 注:“爽,贰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昔在爽德,王风不昌。”
“爽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多个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为详细解释:
“爽德”指失德、德行有缺失,其中“爽”意为“差失、违背”()。该词多用于批评人或政权在道德上的偏差,带有贬义色彩。
《尚书·盘庚》
原文提到:“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
蔡沉集传注释:“爽,失也”,即德行缺失会招致惩罚。
《国语·周语上》
记载周昭王娶房后之事:“实有爽德。”
韦昭注:“爽,贰也”,指德行不专或背离正道。
南朝鲍照《河清颂》
文中“昔在爽德,王风不昌”一句,借古讽今,暗指统治者失德导致国家衰败。
“爽德”是古代对德行缺失的典型表述,常见于经典文献与史评。需注意其与现代汉语“爽快”“直爽”中的“爽”含义截然不同。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尚书》《国语》等原典及历代注释。
爽德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清廉自持,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爽字的部首是爻,由9画构成。德字的部首是彳,由7画构成。
《爽德》一词起源于古代中国儒家文化,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价值观。在儒家经典中,强调人应当追求道德的正直,以成为一个爱国、忠诚、有德行的人。
《爽德》在繁体字中的书写形式为「爽德」。
在古时候,爽字的写法比现代稍有不同,右边有一个「」的形状。德字的写法与现代相同。
他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德,是一个真正的爽德之人。
爽德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各种搭配,如:爽德风采、爽德品行、爽德之举等。
正直、廉洁、高尚、忠诚。
败德、邪恶、无耻、丑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