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鼈的别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動植之一》:“鼈無耳為守神。”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鼈》﹝釋名﹞引 陸佃 雲:“魚滿三千六百,則蛟龍引之而飛,納鼈守之則免,故鼈名守神。”
“守神”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和學科背景理解:
道教術語中的哲學内涵
道教典籍中“守神”強調人與天地的關聯性,主張通過内守精神達到身心平衡。《黃帝内經》提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指通過調節呼吸、專注心神來維持身體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思想是避免過度消耗精神,即“人之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需順應天地之道以“内守而不失”。
生物學中的别稱
在古代文獻中,“守神”是鼈的别稱,多見于博物學記載。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提到“鼈無耳為守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陸佃解釋:“魚滿三千六百,則蛟龍引之而飛,納鼈守之則免”,故以“守神”代指鼈。這一名稱可能與鼈的習性及古代神話相關。
其他引申用法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提及“守神”有護宅神的含義(如),但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民間引申或誤用,需謹慎考據。
在學術和古籍中,“守神”主要指向道教養生理念和鼈的别稱,兩者分别對應哲學與生物學的不同體系。建議優先參考《黃帝内經》《酉陽雜俎》等經典文獻釋義。
《守神》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在宗教信仰中,人們通過信念和行為來守護神明或神像,以表達敬意和尋求庇佑。
《守神》的拆分部首是宀(宀字頭,表示與屋宇相關)和示(示字底,表示與宗教信仰相關)。它總共由9筆組成。
《守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它來自于古代的象形文字,描繪了人們在房屋中守護神靈的形象。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守神」。
在古時候,「守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時候會使用不同的形狀和結構來表達相同的意思。但總體來說,它仍然指的是通過信仰和行為來守護神明。
1. 他每天清晨都會來神龛前守神,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2. 信徒們聚集在寺廟裡,手持香火,虔誠地守神禱告。
1. 守護:指守衛和保護。
2. 守夜:指在晚上保持警戒或照看。
3. 守則:指約定或規定的守則,如守法守紀。
1. 敬神:指對神明的尊敬和崇拜。
2. 供奉:指向神明或祖先捧奉物品。
3. 崇拜:指對神明或偉大的事物表示尊敬和景仰。
1. 輕視:指對神明或信仰不尊重或不在乎。
2. 忽略:指對神明或信仰不予重視或忽視。
3. 違背:指背離或違反神明或信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