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ld down a job without doing anything] 指占着职位却不做事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书·五子之歌》
尸位素餐
谓居位而无所作为。《书·五子之歌》:“ 太康 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 汉 王充 《论衡·量知》:“无道艺之业,不晓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故曰尸位。” 清 龙启瑞 《何雨人家传》:“夫议君者,曰越职行事……今君死,而尸位者存焉,顾无人以越职议君。” ********* 《国6*民6*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邇者 曹錕 以非法行贿,尸位 北京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尸位汉语 快速查询。
“尸位”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与历史典故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本义与来源
“尸位”原指古代祭祀仪式中“尸”的角色。在祭祀时,“尸”由活人代表死者接受祭拜,仅需端坐受礼而不需作为()。这一象征性行为后来被引申为“空占职位却不履职”的贬义表达。
引申义与典故
据《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夏朝君主太康因沉迷享乐、荒废政事,被后羿趁机夺权。他的行为被称为“尸位”,即“居其位而不谋其政”()。这一典故成为后世批评官员失职的典型例证。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尸位”多与“素餐”连用为成语“尸位素餐”,强调占据职位却无所作为的状态,常用于批评官僚主义或职场惰怠现象()。
总结来看,“尸位”从祭祀术语演变为政治批评词汇,兼具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警示意义。
尸位,意为“空有名位而无实权”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职位高而实权低,无法发挥实质作用的情况。
尸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尸”和“位”。其中,“尸”是指尸体部首,表示死尸或与死尸相关的事物;“位”表示位置或职位。尸位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尸位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古时候,官员们在朝廷中占据高位,但实际上却无法施展实权。这种情况类似于“有尸无位”,逐渐演变成了尸位这个词汇。
尸位的繁体字为“屍位”。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尸位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候的写法为“尸譛”,其中“譛”是表示诬蔑、谗言的意思。这种写法更突出了尸位所带来的贬义。
1. 他虽然担任了高级职位,但却是个尸位官员,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2. 尽管他被提拔为公司副总裁,但实际上却是个尸位,没有真正的权力。
尸位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一些常用的词语,如:
1. 尸位素餐:指在名义上担任高职但没有实权的官员,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2. 尸位下邳:比喻虽然占据高位,但却无法更进一步,陷入被动的局面。
空降、摆设、傀儡、虚职都可以作为尸位的近义词。
实权、实位、掌权可以作为尸位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