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空;虛耗;虛擲。《法化經·*********菩薩普門品》:“若有衆生,恭敬禮拜 *********菩薩 ,福不唐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今汝此子,即是彼僊。由以強識,翫習世典,惟談異論,不究真理,神智唐捐,流轉未息,尚乘餘善,為汝愛子。” 季羨林 等校注:“唐捐:虛耗、廢棄之義。”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昔功恐唐捐,異味今得饁。” 黃人 《<小說林>發刊詞》:“從事小説者,亦何必椎髻飾勞,黥容示節,而唐捐其本質乎?”
“唐捐”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書面用語,源自佛教典籍《妙法蓮華經》的“功不唐捐”一詞,本義指“白費、虛耗”。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唐”通“空”,“捐”即“舍棄”,合指“白白浪費而無實際效果”。例如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曾用“心力唐捐”形容努力付諸東流。
該詞在佛教文化中被賦予更深層含義,《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強調“福不唐捐”,指善行終有回報。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及文學領域,如胡適在演講中引用“功不唐捐”,引申為“努力必不落空”的積極意義。
權威典籍中,《說文解字注》釋“唐”為“大言也”,後衍生“虛空”義;《廣雅·釋诂》則注“捐”為“棄也”,二者組合精準傳遞“徒勞無獲”的語義邏輯。
參考資料:
“唐捐”是一個源自佛教經典的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唐捐”指落空、虛耗、虛擲,即付出努力或資源卻未能獲得預期效果,帶有徒勞無功的意味。例如《法華經》中“福不唐捐”即強調虔誠行為不會白費。
常見于成語“功不唐捐”,意為“努力不會白費”,用于激勵堅持與積累。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哲學中“唐捐”的引申意義,可參考《法華經》相關注釋或胡適《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等現代文獻。
案土辯才無礙鬓腳不辨真僞參計逞想澄心堂吃得來大祲當筆點書電子秤底慎東邊阇婆達額枋奉呈夫唱婦隨幹戈征戰幹親衡館紅通通驩肰會晤夥煩夥家旌别景頭瘠田舊愆榘彟窺聽兩事家柳絮才媛面鋪描摸命脈納履決踵昵嬖牌牓拍竿蟠泊炮烙泡子河少款生處勝卻世不曾摔闊牌子水米無交樹建飼食潭湫踏石田徑童頑小結霞液西伯昌寫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