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空;虛耗;虛擲。《法化經·*********菩薩普門品》:“若有衆生,恭敬禮拜 *********菩薩 ,福不唐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今汝此子,即是彼僊。由以強識,翫習世典,惟談異論,不究真理,神智唐捐,流轉未息,尚乘餘善,為汝愛子。” 季羨林 等校注:“唐捐:虛耗、廢棄之義。”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昔功恐唐捐,異味今得饁。” 黃人 《<小說林>發刊詞》:“從事小説者,亦何必椎髻飾勞,黥容示節,而唐捐其本質乎?”
“唐捐”是一個源自佛教經典的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唐捐”指落空、虛耗、虛擲,即付出努力或資源卻未能獲得預期效果,帶有徒勞無功的意味。例如《法華經》中“福不唐捐”即強調虔誠行為不會白費。
常見于成語“功不唐捐”,意為“努力不會白費”,用于激勵堅持與積累。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哲學中“唐捐”的引申意義,可參考《法華經》相關注釋或胡適《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等現代文獻。
《唐捐》是一種古代漢字詞語,它的基本意思是指在唐代被剝奪了官位、爵位或其他特權的人。
《唐捐》的拆分部首是口,它的總共8畫。
《唐捐》一詞來源于中國曆史上的唐朝時期(公元618年至907年),這個詞用來描述那個時期的一些官員或貴族被廢黜、解除職務的情況。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唐捐」。
在古時候,「唐捐」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隋唐時期,有時可能被寫成「塘捐」或「中捐」,但其含義基本一緻。
1. 他因犯了重大過錯,被迫接受了唐捐的處罰。
2. 這位原本是地位顯赫的宰相,在一場************中遭受了唐捐。
3. 唐代的皇帝對失去忠誠度的大臣常常下令施行唐捐,以示懲罰。
唐朝、唐官、捐官、廢黜、解職
降級、貶職、廢除、罷免
封賞、提升、晉升、升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