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張魯 的稱號。《後漢書·劉焉傳》:“ 陵 傳子 衡 , 衡 傳於 魯 , 魯 遂自號‘師君’。”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有 張嗣宗 者,挾妖術作符籙,自稱 漢 師君三十三代孫。”
“師君”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曆史人物稱號(主要含義)
指東漢末年五鬥米道首領張魯的自稱。據《後漢書·劉焉傳》記載,張魯繼承祖輩張陵、張衡的教派後,自封“師君”,集宗教領袖與地方統治者身份于一體。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也提到後人假托“漢師君三十三代孫”之名行事的記載。
對師長的尊稱(次要或衍生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對老師或師長的敬稱,強調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理念。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或誤用。
注意:在曆史文獻和權威解釋中,“師君”主要指張魯的稱號,而作為尊稱的用法需謹慎考據。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
《師君》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稱呼師傅、老師或導師。這個詞常用于尊稱對自己有指導或教育影響的人。
根據《康熙字典》,《師君》這個詞的部首是“帀”(希字帽),總筆畫數為13。
《師君》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古文獻中。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師君」。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在古代,師字的寫法是「渚」,讀音與現代的「師」相同,而君字的寫法是「覠」,讀音與現代的「君」相同。因此,《師君》在古時的寫法是「渚覠」。
1. 我的老師教我很多東西,我真的非常感激師君的教導。
2. 他是一位傑出的導師,我們都稱他為師君。
師長、師傅、師承、師生、師表
導師、老師、師傅、教師
學生、徒弟、門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