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鏡子。 唐 司空圖 有《容城侯傳》以鏡拟人,托名 容城侯 。 元 艾性夫 《剩語·古鏡詞》詩:“古哉 容城侯 ,作我眼外眼。我老得君照,君老還我見。”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物而人名》:“鏡之為 容城侯 ,蠏之為 爽國公 ……則又是後人增加矣。”
“容城侯”一詞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與文學背景區分理解:
來源與典故
唐代司空圖創作《容城侯傳》,首次以拟人手法将鏡子稱為“容城侯”,賦予其人格化特征。後世文人如元代艾性夫、清代袁枚等沿用此典,如詩句“古哉容城侯,作我眼外眼”。
象征意義
鏡子因能映照真實,被喻為“眼外眼”,象征自省與明察秋毫的品質。
設立背景
西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匈奴降王唯徐盧歸附漢朝,受封“容城侯”,始建容城侯國,國都位于今河北雄安新區容城縣城子村。
曆史沿革
容城侯國存在約21年,後因行政區劃調整多次廢置,但“容城”作為地名延續至今,被認定為“千年古縣”。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來源,若需進一步了解容城曆史或文學典故,可查閱相關古籍或地方志。
容城侯是一個名詞詞組,在中國曆史中有特定的意義。容城侯分為兩個部分,即"容城"和"侯"。
容城中的“容”字是由“宀”和“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它的總筆畫數量是它本身的6畫加上冗字的4畫,一共是10畫。
容城指的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被賜予封號的地方或人物。在封建時代,君主常常會将一些功勳卓著的人封為侯爵,以表彰他們的功勞。而容城則是指這些侯爵所擁有的城池或領地。所以容城侯就指的是被封為侯爵并統治着容城的人。
容城的繁體寫法是"容城侯"。
在古代,容城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一般而言,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容城侯的寫法相似,使用的字形較簡單,可能會有一些變體。
1. 古代中國容城侯統治着廣大的領地。
2. 他的祖上被封為容城侯,世代守護着這片土地。
容城侯沒有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詞組,而不是一個單個詞語。
近義詞:“封地侯”、“封城侯”。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