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諸侯給天子的奏事之書。《周禮·春官·内史》:“凡四方之事書,内史讀之。” 賈公彥 疏:“諸侯凡事有書奏白於王,内史讀示王。”
“事書”是古代中國政治文書中的特定類别,主要指諸侯向天子呈遞的奏事文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事書”源自《周禮·春官·内史》,指諸侯國将地方事務以書面形式上奏周天子的一種公文形式。這類文書由周朝内史官負責誦讀并傳達給天子,屬于中央與諸侯國之間的重要溝通渠道。
“事書”制度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的中央集權管理方式,既賦予諸侯自治權,又通過文書彙報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漢代以後隨着郡縣制推行,此類文書形式逐漸演變。
有現代觀點将“事書”引申為公文處理事務(如),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建議以古典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周禮》中相關職官體系,可查閱漢典等權威古籍數據庫。
《事書》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記錄事情的書籍或文件。
《事書》的拆分部首是“⺮”(zhú,竹字旁)和“知”(zhī,知字旁)。根據筆畫數來看,它的總筆畫是10畫。
《事書》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直接由“事”和“書”兩個字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事書”仍然保持原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一些漢字的字形和結構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對于《事書》,在古時候寫作“⺮知書”,其中“書”為繁體字形。
1. 他經常在家裡寫着一本《事書》。
2. 這本《事書》記錄了整個公司的發展曆程。
與《事書》相關的常用詞組包括:
1. 事務管理:指負責安排、指導和協調組織内各項具體工作的管理活動。
2. 書籍:指用于記錄、闡述或傳播知識、文化等内容的物品。
近義詞:記錄、文書、檔案
反義詞:物品、器物、用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