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可汗的意思、天可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可汗的解释

唐 代西北各族君长对 唐太宗 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 太宗 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 唐 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 太宗 亦沿用此称。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高昌》:“ 文皇 南面坐,夷狄千羣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 天可汗 ,以覆我国都。” 宋 王溥 《唐会要·杂录》:“ 贞观 四年,诸蕃君长诣闕,请 太宗 为 天可汗 。乃下制,令后璽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 天可汗 。”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新唐书·郭子仪传》:“﹝ 口紇 ﹞惊曰:‘ 令公 存乎? 怀恩 言天可汗弃天下, 令公 即世,中国无主,故我从以来。公今存,天可汗存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都尔伯特》:“ 策凌 卒时,谆谆告其长史曰:‘天可汗之恩,万世不可负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可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具分量的尊号,特指唐朝皇帝(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被北方及西北游牧民族共同拥戴的最高首领称号。其详细释义如下:

  1. 字面释义与构成:

    • 天:指"上天"、"苍穹",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萨满信仰中,都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明或主宰力量。赋予此称号神圣性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 可汗:源自古代突厥、回鹘、蒙古等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意为"君主"、"国王"、"统治者",是游牧政权最高首领的称号,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帝"。
    • 合义:"天可汗"即"天所立的可汗"或"像天一样至高无上的可汗",意指其统治权力由天授予,凌驾于所有部族首领(可汗)之上,是普天之下的共主。
  2. 历史背景与授予:

    • 此称号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贞观年间)。唐朝在军事上击败了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随后又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妥善处理与周边各民族(如薛延陀、回纥、契丹、吐谷浑等)的关系。
    • 贞观四年(630年),西北诸蕃君长感念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不强行改变其风俗、册封其首领、设立羁縻府州等),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 这一事件标志着唐朝皇帝不仅是中原汉地的天子,同时也被广大的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政权承认为其共同的最高领袖和仲裁者。唐太宗欣然接受此称号,并下诏规定此后凡以"天可汗"名义颁发的诏书,各蕃国皆须遵从。
  3. 象征意义与影响:

    • 政治象征:"天可汗"尊号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超越了传统的"华夷之辨",体现了唐朝皇帝在"天下秩序"中的核心地位,是"华夷一家"理念的具体实践。
    • 权威体现:它象征着唐帝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军事、经济、文化)和唐太宗个人崇高的威望,使其成为东亚乃至中亚地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和维护者。
    • 羁縻体系的核心:此尊号为唐朝实施羁縻统治(册封、和亲、互市、设立羁縻府州)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民族融合。
    • 文化意义:反映了中华文明在盛唐时期的巨大包容性和吸引力,以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成功互动与融合。

"天可汗"是唐朝皇帝(尤指唐太宗李世民)被北方及西北诸游牧民族共同尊奉的最高首领称号,意为"天所立的、至高无上的可汗"。它源于唐太宗时期对突厥等族的胜利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标志着唐朝皇帝不仅是中原的皇帝,也是游牧世界的共主,体现了盛唐时期"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和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性。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及周边少数民族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其内涵融合了政治、军事和文化多方面的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字面含义

“天可汗”由“天”和“可汗”组成:

二、历史背景

三、核心内涵

  1. 军事背书:唐朝通过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等战役,展示强大军事实力,为“天可汗”权威奠定基础。
  2. 民族融合:唐太宗推行开明政策,促进多民族交流,如允许少数民族将领入朝为官,淡化华夷界限。
  3. 文化象征:称号背后是盛唐自信的体现,既包含中原王朝的礼制正统,又吸纳游牧民族的治理传统。

四、后世影响

“天可汗”体系延续至唐高宗、唐肃宗时期,成为唐朝处理边疆事务的典范,甚至影响后世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模式。

“天可汗”不仅是唐太宗的个人尊号,更是盛唐国力强盛、文化包容的标志性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哀转半懂不懂保儿赤暴裂捕勦不可须臾离猜阻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丛重椗花反朴肥饶符敕负能肤学海行寒渡衡玑黄犬谎信花约灰身泯智活动货泉解理洁悫进鬭禁省禁圉吉云醵分垒堆量力而为蠦蜰罗曼蒂克罗帏缕切名工糜躯魔家牛黄狗宝藕灰浅夫秋征孺亭散粜山菌子省郎升转受苦爽发水狗税衣谇骂腾榜天诫蹄踣妄作魏阙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