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懼。 宋 陸遊 《右朝散大夫陸公墓志銘》:“老吏宿奸,畏懾縮栗,不敢輒動。”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陳侍禦奏折》:“且夷性多疑…… 天津 地方若能布置周妥,使之畏懾兵威,則永遠可以絶迹,而肘腋之患除矣。” 梁啟超 《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鸠之學說》:“君主專尚武力以懾其民,故此種之政,以使民畏懾為宗旨。”
“畏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畏懾”(拼音:wèi shè)意為畏懼、害怕,指因恐懼或壓力而産生的退縮心理。例如《漢典》解釋為“畏懼”,強調内心的恐懼狀态。
曆史文獻
近現代語境
梁啟超在《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鸠之學說》中,将“畏懾”與君主專制統治手段關聯,指出其“以使民畏懾為宗旨”,強調威權壓制的作用。
與單純表示害怕的“畏懼”不同,“畏懾”更強調因威懾力而産生的被動恐懼,常見于描述政治、軍事或強權背景下的心理狀态。例如“威懾”側重施壓手段,而“畏懾”側重承受方的心理反應。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典》或陸遊、平步青等原文。
《畏懾》是一個常用詞彙,意思是害怕或膽怯因此而受制約、不敢放肆或行動。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對于某些權威、威脅或者威力的畏懼。
《畏懾》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田”字是畏懾的左部分,稱為“耳部”,它表示人類的五官之一——耳朵;而“心”字則是右部分,常見于表示與心理、情感相關的詞彙。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畏懾》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論語·為政》:“夫唯不恥諸(其)畏懾可也。” 這個詞流傳下來,後來的文化中也廣泛使用。
《畏懾》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畏慴」,同樣傳承了詞彙的意義和形狀。
早期的畏懾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一些古籍中将其寫作「畏SOC」、「顦GE 牒NA」等。在古代,漢字的演變和使用常常會有一定的變化。
以下為一些例句,展示了“畏懾”一詞的用法:
1. 孩子們對老師的嚴格态度感到畏懾,因此在課堂上表現非常規矩。
2. 受到身體殘疾的畏懾,他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向往的事業。
組詞:畏懼、懾服、恐懼
近義詞:膽怯、懼怕、害怕
反義詞: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