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浣花日的意思、浣花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浣花日的解釋

亦作“ 浣花天 ”。 成都 舊時習俗,每年四月十九日,宴遊于 浣花溪 畔,稱“浣花日”。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八:“四月十九日, 成都 謂之浣花,遨頭宴於 杜子美草堂 滄浪亭 。傾城皆出,錦繡夾道。自開歲宴遊,至是而止,故最盛於他時。予客 蜀 數年,屢赴此集,未嘗不晴。 蜀 人雲:‘雖戴白之老,未嘗見浣花日雨也。’” 宋 陸遊 《初夏》詩:“已過浣花天,行開解粽筵。”亦省稱“ 浣花 ”。 宋 蘇轼 《次韻劉景文周次元寒食同遊西湖》:“藍尾忽驚新火後,遨頭要及浣花前。”自注:“ 成都 太守自正月十日出遊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 宋 陸遊 《叙州》詩:“ 楚 柂 吳 檣又遠遊,浣花行樂夢 西州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浣花日”是成都地區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解釋

指每年農曆四月十九日,成都民衆在浣花溪畔宴遊的習俗,又稱“浣花天”。

曆史背景

  1. 起源與記載
    該習俗可追溯至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描述:“四月十九日,成都謂之浣花……傾城皆出,錦繡夾道”,說明當時已形成全民參與的盛大活動。

  2. 活動特點

    • 日期固定:農曆四月十九日,正值春末夏初,氣候宜人。
    • 地點集中:以浣花溪(今成都杜甫草堂一帶)為中心。
    • 規模盛大:百姓傾城而出,身着錦繡華服,宴飲遊樂,堪稱年度最熱鬧的集會之一。

延伸說明

參考資料

若需進一步了解宋代成都民俗,可查閱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原文,或參考成都地方志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浣花日的意思

《浣花日》是一個成語,意為洗滌花朵的日子。在古代,人們會選擇一個特定的日子來洗滌自家的花朵,以保持花朵的色澤和清新。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浣花日》的拆分部首是“氵”和“艹”,拼音分别是“三點水”和“草字頭”,具體的拆分筆畫如下:

氵(三畫)+ 艹(四畫)= 浣(七畫)

日(四畫)

來源

《浣花日》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管子》,在《管子·權修中》中有一句話“春中,浣花日者,七十二日之一,良雨,曲陽也”,意味着在每年的七十二個日期中,有一天是特别適合洗滌花朵的日子。

繁體

《浣花日》的繁體字寫作「澣花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浣花日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寫法是「洗花日」。

例句

他每年都會選擇《浣花日》仔細洗滌花園裡的花朵,讓花朵保持豔麗的顔色。

組詞

浣洗、浣衣、花日、日子。

近義詞

洗花日、花洗日。

反義詞

花末日、髒花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