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上刑具。 漢 王充 《論衡·譴告》:“ 子雲 識微,知後復然,借變復之説,以效其言,故願貫械以待時也。” 宋 崔敦禮 《刍言》卷上:“ 漢 誅濫於名節,貫械、腰斧質請罪者相屬,榮其辱矣。” 清 方孔炤 《别黃石齋太史》詩:“藏經身作壁,貫械血成書。”
“貫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戴上刑具”,具體解釋及用法如下:
貫械(guàn xiè)指古代犯人被戴上刑具的行為。其中“貫”有“穿、戴”之意,“械”指代刑具,如枷鎖、鐐铐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象征意義(如對壓迫、冤屈的隱喻)。
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疏獲取更詳細解析。
《貫械》(guàn xiè)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詞義,其中最常用的意思是指人在進行技擊或武術時,通過掌握各種武器的特點和使用方法,将其熟練地運用于戰鬥之中。
《貫械》的部首分别是貝(bèi)和木(mù),部首貝表示與財富、錢財有關,而部首木表示與木材、植物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貫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使用和武術訓練的時期,其中“貫”指的是熟練掌握和運用,而“械”則代表各種武器或器械。在繁體字中,這個詞被寫作「貫械」。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漢字《貫械》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比如在形狀和結構上稍有不同,但總體來說,字形和意義保持一緻。
1. 他經過多年的訓練,終于能夠貫械如風。
2. 這位武術大師擅長貫械搏鬥,無人可敵。
組詞:貫徹、貫注、械鬥、兵械、武器械
近義詞:運用武器、技擊
反義詞:不接觸械器、非武器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