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子”。踏床。坐时搁脚的小几。《宋史·舆服志二》:“﹝龙肩舆﹞其制:方质,椶顶,施走脊龙四,走脊云子六,朱漆红黄藤织百花龙为障,緋门帘,看牕帘,朱漆藤坐椅,踏子,红罗裀褥,软屏,夹幔。”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当行利人事》:“又问:‘何以为利人事?’ 繁 指坐间蹋子曰:‘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如此类者,随事而利之。’”
“踏子”是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指一种坐具附属的搁脚家具,又称“踏床”,功能类似现代脚凳。其注音为tà zǐ(ㄊㄚˋ ㄗˇ),字形也写作“蹋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可通过“脚踏”“脚凳”等现代词汇对应其功能。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详细考据,可参考《宋史》及明代笔记文献。
踏子(tàzi),是一个汉字词汇,有着多种不同的意思。
踏子的首部是“足”(zú),属于身部。踏子的笔画数为15画。
踏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律疏议·度量考》中,用来指代行走时踩在地上的东西。后来,这个词的意义逐渐衍生,可以表示具体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动作。
繁体字“踏子”与简体字“踏子”的写法相同。
关于古时候汉字的写法,踏子的具体情况可能难以考证。一般而言,在古代写字的时候,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有所不同。
1. 他不小心踩在了踏子上。
2. 她用脚轻轻地踏在踏子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踏步、踏入、踏实、迈脚踏步、踩踏
台子、踏板、踏步、台阶
悬空、飞翔、漂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