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旰日的意思、旰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旰日的解釋

謂天晚。《陳書·宣帝紀》:“朕君臨宇宙,十變年籥,旰日勿休,乙夜忘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旰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用語,其含義主要與時間概念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傍晚時分或天色已晚時的太陽。其中:

•“旰”:本義指天色晚、遲暮,如《說文解字》釋為“晚也”。

•“日”:即太陽,此處指代日光或白晝的終結。

合稱“旰日”即強調日落西山、白晝将盡的時刻,常見于古代詩文或成語中。

二、引申與用例

  1. 時間指向

    形容天色昏暗或傍晚景象,如《後漢書·張衡傳》載:“日旰忘餐”,意指忙于公務至日暮仍未進食。

  2. 成語關聯

    常與“宵衣”連用為“宵衣旰食”(或“旰食宵衣”),描述帝王或官吏勤于政務,天未亮即穿衣起床,至傍晚才進食,如《舊唐書·劉蕡傳》:“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

三、語用特征

•語體色彩:屬文言書面語,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

•文化内涵:承載古代農耕社會的時間觀念,并衍生為勤政的象征符號。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旰”的釋義為“晚,遲”,并收錄“旰食”詞條,釋義為“晚食,指事務繁忙不能按時吃飯”。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明确“旰”指“天晚,傍晚”,引《左傳·襄公十四年》“日旰不召”為例證。

(注:因權威辭書無線上公開全文鍊接,此處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平台核查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旰日”這一表述可能源于“日旰”的倒置用法。根據漢典對“日”字的解釋,其中明确提到“日旰”意為“日暮,天色晚”。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字詞結構
    “日旰”由“日”(太陽)與“旰”(天色晚)組合而成,原指太陽西沉後的黃昏時段。

  2. 含義與用法

    • 本義:指天色已晚、日暮時分,常見于古文或詩詞中,如描述君王勤政的“宵衣旰食”(天未亮就穿衣,日暮才進食)。
    • 引申:可象征時間流逝或事務繁忙的狀态。
  3. 注意點
    現代漢語中“日旰”使用較少,而“旰日”可能是對原詞的誤寫或特定語境下的倒裝形式。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含義。

如需進一步驗證其他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語料庫。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而入白符白合百忍成金白字寶炬不因人熱纏絃抄擊穿劄鋤治邸園短轅放蕩形骸返視内照肺石風清焚琴鬻鶴幹季苟同關聖帝君故失火星人借徑金蘭契拒隘卷櫃舉察狙狙款眷硠磕勞怨亂歲日買椟還珠貓蹲迷纏抹額沐猴衣冠幈風汽門青田翁瓊靡齊聖雀翎鵲衣弱房善行食生侍使食醫夙怨倘然塔斯社鐵绠同一律王鳣婉和溫差電偶相士鞋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