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隐退远避。《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策 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 歆 既无 夷 皓 韜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
“韬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韬邈”意为隐退远避,强调主动选择隐匿或远离世俗纷扰的行为。该词出自《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裴松之注引晋代孙盛的评语:“歆既无夷皓韜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这里的“夷皓”指古代隐士伯夷、商山四皓,用作隐退的象征。)
韬(tāo)
邈(miǎo)
历史典故
孙盛用“韬邈”批评华歆缺乏隐士风骨,暗含对士人应保持独立品格的期许。
现代用法
可延伸为低调处事、不张扬的智慧,例如形容人在复杂环境中隐藏实力、避免冲突的处世态度。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三国志》相关注释及《汉语大词典》。
《韬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隐藏、隐忍、不显露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它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某种场合下故意隐藏自己的优势,以达到某种目的。
《韬邈》由部首“音”和“骨”组成。其中,部首“音”表示与声音相关,而部首“骨”则表示与骨骼相关。根据目前的汉字拆分规则,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韬邈》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一篇中。子罕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里的“藏器于身”即指韬邈之意,表示君子应该隐藏自己的才能,待到时机成熟时才大展拳脚。
《韬邈》的繁体字是「韜邈」。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韬邈的字形与现在略有不同。在《说文解字》中,韬的字形为“敕”并且没有“音”部首,而邈的字形为“卯”。
1. 他在工作中总是韬邈自己的才智,等待合适的时机向上司展示。
2. 她一直韬邈自己的************,直到最后一刻才揭示自己的真实面貌。
韬光养晦、韬光隐晦、韬光韫玉、韬光渐进。
隐藏、隐忍、不张扬、遮掩。
显露、展示、炫耀、夸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