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的意思、銅山西崩,洛鐘東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的解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荊州 曾問 遠公 :‘《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 殷 曰:‘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 劉孝标 注引《東方朔傳》:“ 孝武皇帝 時, 未央宮 前殿鐘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詔問太史待詔 王朔 , 朔 言恐有兵氣。更問 東方朔 , 朔 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應在後五日内。’居三日, 南郡 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餘裡。”後以“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響。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此義易明,銅山西崩, 洛 鐘東應,不以遠而阻也。” 梁啟超 《新民說》十六:“此中消息,殆如銅山西崩, 洛 鐘東應。感召之機,銖黍靡忒。” 唐弢 《側面》:“銅山西崩, 洛 鐘東應,一唱一和,互相支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事物之間相互感應、彼此關聯的深刻哲理。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成語釋義

  1. 字面意思

    指位于西邊的銅礦山崩塌時,東邊洛陽宮殿裡的銅鐘會隨之共鳴發聲。此現象源于物理共振原理,銅山與銅鐘材質相同,振動頻率一緻,故能産生感應。

  2. 引申含義

    比喻事物之間存在着隱秘而必然的聯繫,尤其強調重大事件的發生往往伴有相應的征兆或連鎖反應。常用于形容自然現象、社會變動或人際關系中的相互影響關系。


二、典籍溯源與權威解析

  1. 原始出處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銅山西崩,靈鐘東應"(原文記載),後演變為今用句式。記載漢代宮廷銅鐘因蜀地銅山崩塌而自鳴的史實,被作為天人感應的典例。

  2. 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确釋義為:"比喻重大事件彼此影響,互相感應",強調其象征事物間普遍聯繫的哲學内涵。

    《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補充說明其多用于"君臣相應""天人感應"等文化語境。


三、文化内涵與應用場景

  1. 哲學維度

    體現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觀,《淮南子》将其納入陰陽五行理論,認為自然異動與人間事務存在感應關系(參考《淮南子·覽冥訓》相關論述。

  2. 曆史用例

    • 《漢書·東方朔傳》記載漢武帝以"鐘鳴山崩"問策,東方朔借喻谏言君主德行關乎國運。
    • 唐代李善注《文選》引此典解釋"物類相感"的自然規律。
  3. 現代用法

    常用于描述:

    • 國際政治經濟事件的連鎖反應
    • 生态環境中的蝴蝶效應
    • 文化現象間的傳播關聯性

四、同源典故拓展

該成語常與以下典故并用:

•"桴鼓相應":出自《漢書·李廣傳》,喻響應迅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源自《周易·中孚》,表同類相召

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感應思想"的表述體系(參考《中國典故大辭典》。


參考文獻來源

  1. 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第11卷 第1293頁
  3. 《中華成語大辭典》成語源流考
  4. 劉安《淮南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本)
  5. 趙應铎《中國典故大辭典》感應類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一、基本含義

比喻重大事件之間相互影響,強調事物間存在隱秘的關聯性或共鳴現象。例如政治變動、自然災害等重大事件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正如銅山崩塌與洛陽銅鐘自鳴的呼應關系。

二、出處與典故

  1. 曆史記載: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故事背景為西漢時期未央宮銅鐘無故自鳴三日,東方朔解釋為“銅為山之子,山為銅之母”,推斷銅山崩塌引發鐘鳴,三日後南郡果然上報山崩。
  2. 文化寓意:該典故體現了古代“陰陽氣類相感”的哲學觀,認為自然萬物通過内在聯繫産生共鳴。

三、深層哲理

成語揭示了中華文明對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認知:

四、使用場景

附:其他信息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文本或不同語境下的應用案例,可查閱《世說新語》或《東方朔傳》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寶箱鲅剌冰瓯參見大展經綸東坡椅短懷多股垛口發正份額諷味風雨燈祔廟拂舞港客高卓鈎詩鈎餶哺漢子歡國劍輪極變稽程界地介婦寂寂無聞季考僸佅兜離居蓄開晝空明洞天枯鳣鱗切立時巴刻流逐龍池蠻話蒙蒙内奄你侬旁辟瞥眼間強自取柱七裡香慶門企盼秋曦秋軸省録生土深迂收籴特貸推案萬化晩晌微衷黠胡席不暇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