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事覽文。謂處理政務。 晉 潘嶽 《西征賦》:“於是孟秋爰謝,聽覽餘日,巡省農功。”《北史·魏紀三·孝文帝》:“聽覽政事,從善如流。”《舊唐書·顔真卿傳》:“陛下捨此不為,使衆人皆謂陛下不能明察,倦於聽覽,以此為辭,拒其諫諍。”《宋史·真宗紀三》:“朕聽覽之暇,以翰墨自娛,雖不足垂範,亦平生遊心於此。”
"聽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君主或上位者審閱奏章、文書或聽取臣下意見的行為,強調通過視聽來處理政務。具體解析如下:
聽(聽)
覽(覽)
組合義:"聽"與"覽"并列,涵蓋通過聽覺和視覺處理政務信息的雙重行為。
該詞多見于史書與奏疏,專指帝王理政時的核心活動:
《資治通鑒》載唐太宗"每聽覽庶政,終日忘倦",描述其勤于批閱奏章、聽取谏言。
《舊唐書》稱武則天"伏以陛下聽覽之暇,更精三教",強調其處理朝政之餘研修學問。
據《漢語大詞典》釋:
聽覽(聽覽):指帝王聽取奏報并閱覽文書。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說明:
該詞凸顯君主親力親為處理國事的姿态,常見于史書對明君的稱頌。
雖現代漢語罕用,但可關聯至:
其精神内核仍存于"審慎決策""廣開言路"等治理理念中。
“聽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構成
由“聽”(傾聽)和“覽”(觀賞)組合而成,表示傾聽并觀賞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對音樂、藝術或自然景觀的欣賞。
發音:tīng lǎn。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藝領域,例如:
原始詞義
指處理政務時聽取意見、閱覽文書,常見于曆史典籍。例如:
延伸用法
古代帝王或官員通過“聽覽”體現勤政,如晉代潘嶽《西征賦》中“聽覽餘日,巡省農功”描述政務視察。
“聽覽”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敗國碑壟逼屬殘照禅更齒筵創傷串親春暄帶銙大說犯跸防盜附項富愈怪石供鬼傘何必賀函活瓣獲落活性區兼覆降貴疆外交分姣妙醮文竭誠近臣金鼎客驚皇失措鲸鲵機熟酒吧考壽磊落慢書蒙眇南家内親外戚陪考平難蒲龍艾虎齊心同力軟笑三八神通力涉險事往日遷受事竦竦悚仄曭漭探真微弱偉秀文林郎先勝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