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俗紮蒲草為龍形,紮艾草為虎形,于端午節挂在門上,以驅惡辟邪。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端陽》:“五月朔,家家懸硃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
“蒲龍艾虎”是中國傳統端午節習俗中的一種民俗物品,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較為統一的解釋,以下分點說明:
基本定義
該詞指舊時端午節期間,人們用蒲草編成龍形(蒲龍)、艾草紮成虎形(艾虎),懸挂于門上的習俗,主要用于驅除邪祟、祈求平安。這一傳統在清代文獻如《帝京歲時紀勝·端陽》中有明确記載。
文化寓意
曆史記載
清代潘榮陛描述:“五月朔,家家懸硃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說明這一習俗在清代已廣泛流行,并與符咒、吉祥圖案共同構成端午節的裝飾體系。
注意點
個别非權威來源(如)将“蒲龍艾虎”解釋為形容“人或事物力量強大”的成語,但主流文獻及權威詞典均未收錄此引申義,建議以傳統民俗含義為準。
該詞核心指向端午節的辟邪習俗,兼具植物特性與神獸象征的雙重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帝京歲時紀勝》等古籍原文。
《蒲龍艾虎》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它的意思是形容蒲扇龍鱗般地美麗,艾草虎斑般地壯麗。
《蒲龍艾虎》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艹、龍、虎。根據漢字中拼音的筆畫順序,可以拆分成9畫。
《蒲龍艾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寓言故事中,用來形容東海的一座山脈,山上有一片蒲扇一樣美麗的龍鱗,山下則是一片艾草一樣壯麗的虎斑。
繁體字中,“蒲”、“龍”、“艾”、“虎”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蒲”字的上半部分寫成草字頭,下半部分寫成甫字旁;“龍”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艾”字則是寫成左右對稱的形狀;“虎”字的下半部分寫成虍字底。
1. 這幅山水畫中,奇峰異石,如蒲龍艾虎般的美麗壯麗。
2. 他的臉上長滿了蒲龍艾虎般的胡須。
蒲草、龍鱗、艾草、虎斑
美麗壯麗、華麗瑰麗
普通平凡、丑陋無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