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佻宕的意思、佻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佻宕的解釋

輕佻浮蕩。 明 歸有光 《封中憲大夫周公行狀》:“故尤勤於教子……而規範之嚴,諸子循循,未嘗識人間佻宕之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佻宕(tiāo dàng)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與語義兩個角度解析。

  1. 基本義項

    “佻”本義為輕浮、不莊重,《漢語大詞典》釋為“輕佻,輕薄”;“宕”通“蕩”,指放縱、不受拘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為“放蕩,不受約束”。二者合成“佻宕”,形容言行輕浮放縱,多含貶義。例如《左傳·昭公十年》注疏中“佻宕之人,難與守禮”即強調其品性不端。

  2. 語用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描述人物性格缺陷。如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三回批評角色“佻宕無行,終緻敗亡”,突顯行為逾矩的後果。

  3.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輕狂”“放蕩”,反義詞為“端方”“持重”。據《現代漢語詞典》對比分析,“佻宕”更側重行為上的肆意越界,與“輕佻”僅指态度輕浮存在差異。

  4. 文化引申

    古典文論中,“佻宕”亦偶指文風跳脫,如李商隱《樊南文集》評某詩“辭采佻宕而失莊重”,此處為中性評價,強調風格靈動。

網絡擴展解釋

“佻宕”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iāo dàng,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言談舉止輕浮不嚴肅,缺乏穩重。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使用場景

  1. 形容行為:多用于批評在正式場合或重要場合表現輕浮、不守規矩的人,例如“佻宕之習”“佻宕之态”(參考、4)。
  2. 文學作品: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嚴肅文學中,如明代歸有光《封中憲大夫周公行狀》提到“未嘗識人間佻宕之習”,用以強調家族教育的嚴謹(參考、6)。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應用示例


“佻宕”屬于書面化表達,現代口語中使用較少,但在文學批評或描述人物性格時仍有應用。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愛不忍釋彩旦出門如賓次将點拍東扭西捏防萌杜漸廢飾鋒铓佛旨浮頭食鬼蜮伎倆鍋房害性黑沒促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遑論鏡鸾驚惱金花诰進玺迥超糾合之衆赍志以沒觼軜絶亡雷起藟散廉人臉小練要林邑六鑿曆學納貨刨花水僑墓去雄染戶三婆兩嫂三十三天深遠事序手痕壽酒四泾歎傷攤徵他殺條分節解圖存晚半天兒網購望幸威弧香岩地小憩斜影席豐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