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辮的意思、髫辮的詳細解釋
髫辮的解釋
垂髫與辮髻之時。指幼年。 南朝 宋 謝靈運 《昙隆法師诔》:“慧心朗識,發于髫辮。” 清 方履籛 《周箌雲墓表》:“粹質軼乎璠璵,慧心發乎髫辮。”
詞語分解
- 髫的解釋 髫 á 古代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頭發:垂髫。髫年(指幼年)。髫齡。髫龀(指童年)。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 辮的解釋 辮 (辮) à 把頭發分股編成的帶狀物:發(?)辮。辮子(a.發辮;b.像辮子的東西;c.喻把柄,如“抓辮辮”)。 像辮子的東西:蒜辮。 筆畫數:; 部首:辛;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髫辮”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髫”和“辮”兩部分構成,專指古代兒童梳紮的垂發與發辮。以下為具體解析:
-
詞義分解
“髫”字本義為孩童垂于額前的短發,《說文解字》釋為“小兒垂結也”,多見于“垂髫”“髫齡”等詞,代指幼年階段。“辮”則指将頭發分股編結的樣式,如《禮記·内則》載“剪發為鬌,男角女羁”,描述兒童發式傳統。
-
曆史用例與形制
古代兒童發式有性别與年齡差異。男童多剃去周圍頭發,留頂發束為小髻或編辮,稱“總角”;女童則垂短發或紮雙辮,如《紅樓夢》第三回描寫賈寶玉“頭上周圍一轉的短發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即髫辮的典型形制。
-
文化象征内涵
該詞承載傳統文化中對童年的意象化表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即以“垂髫”指代孩童,而“髫辮”進一步具象化,成為天真稚拙的文化符號,多見于詩詞與民俗記載。
參考資料:
- 漢語詞義解析引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
- 古代發式考證參考《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著)
- 文學用例引自《紅樓夢》脂評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網絡擴展解釋
“髫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幼年或童年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1.基本含義
- 指代幼年:該詞由“髫”(幼兒垂發)和“辮”(發辮)組成,字面指孩童的發型,後引申為對童年時期的比喻。例如南朝謝靈運《昙隆法師诔》中“慧心朗識,發于髫辮”,即形容聰慧在幼年時已顯露。
2.結構與發音
- 拼音:tiáo biàn(ㄊㄧㄠˊ ㄅㄧㄢˋ)。
- 字形:“髫”為上下結構,指兒童垂發;“辮”為左中右結構,指編發成辮,兩者組合突出孩童特征。
3.詞源與文化背景
- 源于古代兒童發型習俗,男孩幼時留長辮(髫)并編成辮子(辮),故以發型代指童年。如清代方履籛《周箌雲墓表》用“慧心發乎髫辮”贊美其年幼聰穎。
4.例句與用法
- 古典文獻中多用于褒義,強調天賦或品性自幼展現。例如:“粹質轶乎璠璵,慧心發乎髫辮”(《周箌雲墓表》),比喻資質如玉般純淨,智慧始于童年。
5.使用場景
- 現代適用性: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需結合語境理解。例如描述人物早年經曆時,可用“髫辮之年”替代“童年”以增強文采。
“髫辮”通過具象的發型特征隱喻童年,兼具形象性與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昙隆法師诔》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班班報錄嬖色波羅岸撥悶搶攘揣測床榻鹑兔寸白稻苗東中奉喜福基扶攜幹顧幹能诟诮鸹捋鬼胡由還請黑魄晃曳還珠守挾撓鬋髻椒園解韍截爪集子客舟藍田玉龍膋脔卷密西西比摹放納坦俳谑乾命旗竿乞留玎琅人群乳床三種賞立誅必上荨姗姗聲臭詩官失中訟端态色同文吐納頑豎偉異渥寵無聲畫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