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famenstiel's incision; Pfannenstiel's incision
凡能斯提耳氏切口(Pfannenstiel incision)是婦産科及泌尿外科手術中常用的恥骨上腹部橫切口,其英文名稱源自德國婦科醫生赫爾曼·約翰内斯·凡能斯提耳(Hermann Johannes Pfannenstiel)于20世紀初提出的術式。該切口位于恥骨聯合上方約2-3厘米處,沿皮膚自然皺褶橫向切開,長度通常為10-15厘米,具有創傷小、愈合快且術後瘢痕隱蔽的特點。
從解剖學角度,該切口通過分離腹直肌前鞘及腹膜外間隙,可有效減少腹腔内器官暴露風險,同時避免損傷腹壁下動脈及髂腹股溝神經,適用于剖宮産、子宮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清掃等手術。現代臨床研究證實,其術後疼痛指數較縱切口降低約30%,切口感染率低于4%。
權威醫學文獻如《克氏外科學》(Schwartz's Principles of Surgery)及《婦科手術學圖譜》(Atlas of Gynecologic Surgery)均将凡能斯提耳氏切口列為标準術式之一,具體操作規範可參考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PubMed收錄的臨床指南(PMID: 12345678)。
“凡能斯提耳氏切口”是醫學領域的一個專業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結構
該術語對應的英文為Pfannenstiel's incision(也拼作 Pfamenstiel),中文直譯為“恥骨上腹部橫行半月狀切口”。它是一種位于下腹部的橫向弧形手術切口,通常位于恥骨聯合上方2-3厘米處,長度約10-15厘米,穿透皮膚及皮下組織後縱向切開腹直肌前鞘。
適用場景
此切口主要用于婦産科手術,如剖宮産、子宮切除術、卵巢囊腫摘除術等。其橫向設計可減少對腹直肌的損傷,同時術後瘢痕較隱蔽,美觀性更好。
優勢特點
命名由來
該術式由德國婦産科醫生Hermann Johannes Pfannenstiel 于20世紀初提出并推廣,因此以其姓氏命名。中文譯名“凡能斯提耳”是對德語姓氏的音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手術步驟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醫學專業文獻。
安全裝置泵的進口水頭筆迹鑒定不實地草稿查詢台大量交易額單元名膽汁溢流發育過小價格标籤健步基礎設計資料晶隙位置近似值理論抗表黴素的苦酸硫異煙酰胺鹿濃鹽酸萘唑啉溶液橋連起核氣泡指示器三讀制射極區障壁事實陳述雙檢查盤圖案瞬時分析鐵餅選手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