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hold one's judgement in suspense
"遲遲不作判斷"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因猶豫不決或缺乏決斷力而長時間拖延做出決定或結論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行動上的延宕和判斷上的懸置,常帶有消極或批評的意味。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遲遲"
表示動作緩慢、拖延,英文常譯為"delay","procrastinate", 或"tarry"。例如:
"He delayed making a final decision."(他遲遲不作最終判斷。)
"不作判斷"
指未形成結論或決定,英文對應"refrain from judgment","withhold a decision", 或"fail to reach a conclusion"。例如:
"The committee withheld judgment pending further evidence."(委員會因需更多證據而遲遲不作判斷。)
直譯:
"Delay making a judgment/decision"
(拖延作出判斷/決定)
意譯:
描述個人行為:
指因過度謹慎、缺乏信心或逃避責任而拖延決定。
例:面對關鍵投資,他因風險考量而遲遲不作判斷。
(Facing a crucial investment, he delayed judgment due to risk concerns.)
組織或機構場景:
常見于行政、司法或學術領域,因程式複雜、信息不足或意見分歧導緻決策延遲。
例:法院因證據鍊不完整,遲遲不作最終裁決。
(The court withheld a final ruling due to incomplete evidence.)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遲遲"為"形容時間長或行動慢","不作判斷"即"不作出決定或結論"。該詞強調主觀拖延導緻的行動停滞。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牛津英漢漢英詞典》
将"遲遲不作判斷"歸類為行為動詞短語,對應英文"delay a decision"或"defer judgment",并注明其隱含"因不确定性而主動回避"的語義。
來源: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猶豫不決"側重心理矛盾,而"遲遲不作判斷"強調行動結果的延遲。
後者為積極權衡,前者則隱含消極拖延的批評意味。
《孟子·公孫丑上》: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谏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于其所往;去則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此處"遲遲"形容行動遲緩,引申為決策拖延的文學化表達。)
來源:孟子. 孟子[M]. 中華書局, 2010.
在跨文化溝通中,需根據語境選擇英文表達:
“遲遲不作判斷”并非一個标準成語或固定表達,可能是對“遲遲不決”或“猶豫不決”等詞語的誤寫或組合。以下是相關解釋:
“遲遲不決”
指因猶豫、顧慮或拖延而長時間無法做出決定。例如:“公司對投資項目遲遲不決,導緻錯失市場機會。”
“猶豫不決”
強調内心反複權衡、無法果斷選擇的狀态。例如:“他在職業選擇上猶豫不決,既想追求興趣又擔心收入。”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需要快速決策卻因主觀原因(如擔憂後果、信息不足)或客觀條件(如流程繁瑣)導緻拖延的情況。
建議: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更規範的用法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或“優柔寡斷”。如果是特定語境下的自創表達,建議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釋。
阿洛普令邊緣效應不可約表示德海因鹽法制教育風速計幹坯料滾動耗氧系數混合溶劑積激光器兢兢業業克洛凱氏疝累計總額冷淡瀝濾法漉液綠羅勒密排列囊的三氧化二硫四異丁基鉛酸乳飲食碎布條件表瓦爾登轉化作用維諾格臘茲基氏培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