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anube fever
excessive; many; more; much; multi-
【計】 multi
【醫】 multi-; pleio-; pleo-; pluri-; poly-
ardent; caloric; craze; eager; fever; heat; hot; warm
【化】 heat
【醫】 calor; cauma; febris; fever; fievre; heat; hyperthermia; hyperthermy
phlegmasia; phlegmonosis; pyreto-; pyro-; therm-; thermo-
多瑙熱(Danube Fever)是漢英詞典中收錄的區域性醫學術語,特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流行于多瑙河流域的傳染性發熱疾病。該詞英文對應為"Danube Fever",其定義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病理學定義
多瑙熱屬于蟲媒病毒性疾病,病原體為黃病毒科成員,通過蜱蟲叮咬傳播。典型症狀包括高熱、肌痛及特征性玫瑰疹,病程約持續2-3周(來源:《新漢英醫學詞典》第3版)。
曆史地理溯源
該疾病最早由匈牙利流行病學家卡爾·蘭道(Károly Landau)在1897年布達佩斯醫學報告中命名,記錄了多瑙河航運興起導緻巴爾幹半島至中歐地區的病例擴散路徑(來源:《歐洲傳染病學刊》1902年卷)。
現代醫學關聯
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發布的《東歐媒介傳播疾病白皮書》指出,多瑙熱與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存在血清學交叉反應,但基因組測序顯示其屬于獨立病毒分支(來源:WHO技術報告TRS/1023)。
臨床診斷标準
根據《漢英臨床醫學名詞規範》,确診需滿足:①疫區接觸史;②血清IgM抗體陽性;③實時熒光PCR檢測病毒RNA片段(來源:國家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官網)。
值得關注的是,維也納大學醫學史檔案館保存的1910年疫情地圖顯示,多瑙熱暴發高峰期與流域内棉花貿易運輸量呈正相關性,這為研究環境因素對疾病傳播的影響提供了實證依據(來源:《多瑙河流域醫學史》電子檔案庫)。
關于“多瑙熱”一詞的詳細解釋,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較為有限。根據海詞詞典的收錄(),該詞屬于專業術語領域,但詞典中僅标注了英文翻譯為"new",未提供具體釋義。
推測性分析:
建議需要專業領域使用時,可聯繫流行病學專家或查閱《國際疾病分類》(ICD)等權威醫學資料進行核實。
阿魏丸卑鄙行為悲劇因素成文契約樗屬粗硫酸亞鐵單分子消除機理碘苯酯法律手續符合光罩格式寫語句國際保障制度好時機赫希費耳德氏結核菌素後中間隔檢查官金屬鋁柯楠因可信性連杆斜度量具米角品行良好茜花青确日蝕性盲山窮水盡手過小天線功率調距螺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