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布内氏現象英文解釋翻譯、科布内氏現象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Koebner's phenomenon
分詞翻譯:
科的英語翻譯:
a branch of academic study; family; pass a sentence; section
【化】 family
【醫】 department; family; family systematic
【經】 accountant's department; division head; section
布的英語翻譯:
cloth; fabric
【建】 cloth
内的英語翻譯:
inner; inside; within
【醫】 end-; endo-; ento-; in-; intra-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現象的英語翻譯:
phenomenon; appearance
【化】 phenomenon
【醫】 phenomenon
【經】 phenomenon
專業解析
科布内氏現象(Köbner phenomenon),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被譯為Köbner phenomenon 或isomorphic phenomenon。它是皮膚病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描述了一種特定的皮膚反應模式。
核心定義
指在患有某些炎症性皮膚病(如銀屑病、扁平苔藓、白癜風等)的患者身上,當外觀正常的皮膚受到外傷、摩擦、抓撓、曬傷或其他物理化學刺激後,在損傷部位出現與原發皮膚病相同的皮損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皮膚損傷誘發了與原疾病一緻的病變。
關鍵特征
- 誘發因素:
必須存在對正常皮膚的明确損傷(如切割傷、燒傷、手術切口、過度搔抓、紋身、強烈日曬等)。
- 反應表現:
在損傷愈合過程中或之後,新出現的皮損在形态學上與患者原有的皮膚病皮損完全相同。例如,銀屑病患者在抓痕處出現新的銀屑病斑塊。
- 時間關聯:
新皮損通常在損傷後10-14天 左右出現(存在個體差異)。
- 診斷意義:
該現象是活動性炎症性皮膚病(特别是銀屑病)處于活動期的一個重要臨床标志。陽性結果支持相關疾病的診斷。
漢英對應與理解
- 科布内氏 (Köbner): 源自發現該現象的德國皮膚科醫生 Heinrich Köbner (1838-1904) 的姓氏。
- 現象 (Phenomenon): 指觀察到的特定事件或過程。
- 同形反應 (Isomorphic Response): “Isomorphic”意為“同形的”,更直接描述了新皮損與原有皮損形态相同的本質,是另一個常用英文名稱。
臨床意義
- 疾病活動性指标: 出現科布内氏現象通常表明患者的基礎皮膚病(如銀屑病)處于高度活躍狀态。
- 治療考量: 提醒醫生和患者需要積極控制病情,并注意保護皮膚免受不必要的損傷。
- 患者教育: 患者應了解避免搔抓、過度摩擦、強烈日曬等誘發因素的重要性,以減少新皮損的發生。
權威參考來源
由于該術語是醫學專業名詞,其權威定義和詳細解釋主要來源于專業的醫學教科書、皮膚病學指南及學術文獻。以下為可信賴的信息來源類型(請注意,直接提供有效且長期穩定的具體網頁鍊接存在困難,但以下來源通常提供線上訪問):
- 專業醫學數據庫/百科全書:
- UpToDate: 面向臨床醫生的循證醫學決策支持資源,包含詳細的疾病綜述和術語解釋。 (來源: UpToDate)
- 默克診療手冊 (Merck Manuals - Professional Version): 權威的醫學參考工具,涵蓋廣泛的疾病和症狀。 (來源: Merck Manuals)
- DermNet NZ: 由新西蘭皮膚科醫師協會信托基金運營的皮膚病學教育網站,内容專業且面向公衆。 (來源: DermNet NZ)
- 皮膚病學教科書:
- 如《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Fitzpatrick’s Dermatology》等經典教材,是定義和闡述此類現象的金标準。
- 學術期刊:
- 皮膚科領域的頂級期刊(如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會發表關于 Köbner 現象機制和臨床意義的研究。可通過PubMed (來源: PubMed) 檢索相關文獻。
科布内氏現象 (Köbner phenomenon) 是皮膚受到創傷後在損傷部位誘發與原發炎症性皮膚病相同皮損的反應,是評估疾病活動性的重要臨床征象,常見于銀屑病、扁平苔藓等疾病。其權威解釋需參考專業的醫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科布内氏現象(Koebner phenomenon)在醫學中有兩種不同語境下的解釋,需根據具體疾病區分:
一、白塞病中的針刺反應(主要參考)
又稱皮膚非特異性過敏反應,是白塞病的特異性表現:
- 表現:無菌針刺後12-48小時出現紅色斑丘疹,逐漸發展為水疱、膿疱,1-2周消退,可能遺留痕迹。
- 機制:與皮下血管炎和皮膚高敏反應相關。
- 臨床意義:陽性率60%-70%,尤其在亞洲和中東地區較高,是診斷白塞病及判斷疾病活動性的指标。
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的同名現象(主要參考)
由Koebner在19世紀提出,指皮膚受機械損傷後易形成水疱的遺傳性皮膚病:
- 分類:根據水疱形成位置分為3類:
- 單純型:基底細胞層松解,與角蛋白基因KRT5/KRT14突變相關。
- 交界型:透明帶水平松解,因層粘連蛋白基因突變導緻。
- 營養不良型:緻密闆下層異常(未在搜索結果中詳述)。
- 特點:多基因遺傳,可累及黏膜和内髒器官。
術語辨析
- 科布内氏現象(Koebner phenomenon)通常指皮膚創傷誘發原發病變的反應,常見于銀屑病、扁平苔藓等。
- 用戶問題中的矛盾點:搜索結果中“科布内氏現象”被分别關聯到白塞病和EB,實際是術語在不同疾病中的混用,需結合具體疾病背景理解。
建議進一步通過權威醫學文獻确認具體語境下的定義。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隘路苯并吡喃-5酮标準指令懲罰權傳熱鹽儲料器錯誤表示法代數系統第四腦室蓋度硫平肥厚分批出現弗裡德賴希氏共濟失調副凝乳酶個人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廣播數據集關系數據庫回饋控制訊號減震砧式震動造模機經驗主義的機械平衡裝置絹印連接位硫化不足熔接滲入傻笑收縮期凹陷闩柄水龍骨屬未燃燒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