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布内氏现象英文解释翻译、科布内氏现象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Koebner's phenomenon
分词翻译:
科的英语翻译:
a branch of academic study; family; pass a sentence; section
【化】 family
【医】 department; family; family systematic
【经】 accountant's department; division head; section
布的英语翻译:
cloth; fabric
【建】 cloth
内的英语翻译:
inner; inside; within
【医】 end-; endo-; ento-; in-; intra-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现象的英语翻译:
phenomenon; appearance
【化】 phenomenon
【医】 phenomenon
【经】 phenomenon
专业解析
科布内氏现象(Köbner phenomenon),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译为Köbner phenomenon 或isomorphic phenomenon。它是皮肤病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描述了一种特定的皮肤反应模式。
核心定义
指在患有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扁平苔藓、白癜风等)的患者身上,当外观正常的皮肤受到外伤、摩擦、抓挠、晒伤或其他物理化学刺激后,在损伤部位出现与原发皮肤病相同的皮损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皮肤损伤诱发了与原疾病一致的病变。
关键特征
- 诱发因素:
必须存在对正常皮肤的明确损伤(如切割伤、烧伤、手术切口、过度搔抓、纹身、强烈日晒等)。
- 反应表现:
在损伤愈合过程中或之后,新出现的皮损在形态学上与患者原有的皮肤病皮损完全相同。例如,银屑病患者在抓痕处出现新的银屑病斑块。
- 时间关联:
新皮损通常在损伤后10-14天 左右出现(存在个体差异)。
- 诊断意义:
该现象是活动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别是银屑病)处于活动期的一个重要临床标志。阳性结果支持相关疾病的诊断。
汉英对应与理解
- 科布内氏 (Köbner): 源自发现该现象的德国皮肤科医生 Heinrich Köbner (1838-1904) 的姓氏。
- 现象 (Phenomenon): 指观察到的特定事件或过程。
- 同形反应 (Isomorphic Response): “Isomorphic”意为“同形的”,更直接描述了新皮损与原有皮损形态相同的本质,是另一个常用英文名称。
临床意义
- 疾病活动性指标: 出现科布内氏现象通常表明患者的基础皮肤病(如银屑病)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 治疗考量: 提醒医生和患者需要积极控制病情,并注意保护皮肤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 患者教育: 患者应了解避免搔抓、过度摩擦、强烈日晒等诱发因素的重要性,以减少新皮损的发生。
权威参考来源
由于该术语是医学专业名词,其权威定义和详细解释主要来源于专业的医学教科书、皮肤病学指南及学术文献。以下为可信赖的信息来源类型(请注意,直接提供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具体网页链接存在困难,但以下来源通常提供在线访问):
- 专业医学数据库/百科全书:
- UpToDate: 面向临床医生的循证医学决策支持资源,包含详细的疾病综述和术语解释。 (来源: UpToDate)
- 默克诊疗手册 (Merck Manuals - Professional Version): 权威的医学参考工具,涵盖广泛的疾病和症状。 (来源: Merck Manuals)
- DermNet NZ: 由新西兰皮肤科医师协会信托基金运营的皮肤病学教育网站,内容专业且面向公众。 (来源: DermNet NZ)
- 皮肤病学教科书:
- 如《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Fitzpatrick’s Dermatology》等经典教材,是定义和阐述此类现象的金标准。
- 学术期刊:
- 皮肤科领域的顶级期刊(如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会发表关于 Köbner 现象机制和临床意义的研究。可通过PubMed (来源: PubMed) 检索相关文献。
科布内氏现象 (Köbner phenomenon) 是皮肤受到创伤后在损伤部位诱发与原发炎症性皮肤病相同皮损的反应,是评估疾病活动性的重要临床征象,常见于银屑病、扁平苔藓等疾病。其权威解释需参考专业的医学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科布内氏现象(Koebner phenomenon)在医学中有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解释,需根据具体疾病区分:
一、白塞病中的针刺反应(主要参考)
又称皮肤非特异性过敏反应,是白塞病的特异性表现:
- 表现:无菌针刺后12-48小时出现红色斑丘疹,逐渐发展为水疱、脓疱,1-2周消退,可能遗留痕迹。
- 机制:与皮下血管炎和皮肤高敏反应相关。
- 临床意义:阳性率60%-70%,尤其在亚洲和中东地区较高,是诊断白塞病及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的同名现象(主要参考)
由Koebner在19世纪提出,指皮肤受机械损伤后易形成水疱的遗传性皮肤病:
- 分类:根据水疱形成位置分为3类:
- 单纯型:基底细胞层松解,与角蛋白基因KRT5/KRT14突变相关。
- 交界型:透明带水平松解,因层粘连蛋白基因突变导致。
- 营养不良型:致密板下层异常(未在搜索结果中详述)。
- 特点:多基因遗传,可累及黏膜和内脏器官。
术语辨析
- 科布内氏现象(Koebner phenomenon)通常指皮肤创伤诱发原发病变的反应,常见于银屑病、扁平苔藓等。
- 用户问题中的矛盾点:搜索结果中“科布内氏现象”被分别关联到白塞病和EB,实际是术语在不同疾病中的混用,需结合具体疾病背景理解。
建议进一步通过权威医学文献确认具体语境下的定义。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刺黄柏磁盘容量带煞车打浆法纸大相径庭多色幅射封闭文件腹股沟部结肠切开术高锰酰公共受托人肱骨外上踝硅藻土助滤剂ZX-616合理处罚合理的利润检测线降钙素接合动作惊人的开始指令连续性培养法菱形脑坏疽内部分析起始电容食物性酮尿天然石墨电极通路工作脱氮萤光杆菌危及安全的危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