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outh-to-mouth insufflation
"口對口吹氣"在漢英醫學詞典中對應術語為"mouth-to-mouth resuscitation",指通過施救者向患者口腔内吹入含氧空氣的緊急人工呼吸方法。該技術主要用于心肺複蘇(CPR),當患者出現呼吸驟停時維持血氧供應。
根據《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定義,該術語包含三個核心要素:施救者需完全封閉患者口鼻空間、每次吹氣持續1秒以上、觀察胸廓起伏作為有效指标。世界衛生組織《急救指南》強調該方法需配合胸外按壓,按壓與吹氣比例建議為30:2。
從解剖學角度分析,有效吹氣量應達到500-600毫升,使患者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4%以上。美國心髒協會2023年更新的操作規範指出,施救前必須确認環境安全,并采用仰頭提颏法開放氣道。
該術語在雙語醫學文獻中常與"artificial ventilation"(人工通氣)構成上下位詞關系。需要注意與"rescue breathing"(救援呼吸)的術語差異,後者包含更廣泛的通氣方式。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顯示,正确實施口對口吹氣可使心髒驟停患者的生存率提升2-3倍。
“口對口吹氣”是一種急救中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主要用于自主呼吸停止的患者,通過施救者的吹氣幫助其恢複被動通氣。以下是詳細解釋:
口對口吹氣是通過施救者将呼出氣體吹入患者肺部,利用肺的彈性回縮實現氣體交換的急救技術。其核心目的是在緊急情況下維持患者氧氣供應。
主要用于心跳呼吸驟停、溺水等緊急情況,尤其在沒有專業設備時作為臨時急救措施。
不當操作可能導緻胸部損傷、頸椎損傷或電解質紊亂,需在專業培訓後規範實施。
該術語在醫學領域專指急救技術,與日常語境中的“吹氣”有本質區别。如需實際操作,建議參考權威急救指南或接受專業培訓。
拔毛橙花醛雕刻對數判定發亮反複盤問分項更改通知單含硫鉀婚前原有姓氏降液裙闆瘠薄結膜炎摩拉克氏菌聚囊粘菌屬零功率電阻溫度特性離棄宿主的濾光器盲腸旁隱窩難混槽黑弄薄濃磺溶液前因奇偶模分析全成特性生黴的生手實地盤存簿施主物質水浴發汗療法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