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藍菌素英文解釋翻譯、淺藍菌素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cerulenin; helicocerin
分詞翻譯:
淺的英語翻譯:
fleet; not intimate; not long in time; shallow; ******; superficial
藍菌素的英語翻譯:
【化】 cyanein
【醫】 cyanein
專業解析
淺藍菌素(Cerulenin)是一種由真菌産生的天然代謝産物,屬于脂肪酸合成酶(FAS)的特異性抑制劑。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術語定義
- 中文名:淺藍菌素
- 英文名:Cerulenin
- 來源:由淺藍黴菌(Cephalosporium caerulens)等絲狀真菌産生,名稱源自拉丁語“caeruleus”(意為“藍色”),因其菌落呈淺藍色而得名。
二、化學性質與作用機制
- 化學結構:屬于環氧酮類化合物,分子式為 C12H17NO3,具有活性環氧基團。
- 生物活性:通過不可逆結合脂肪酸合成酶(FAS)的β-酮脂酰-ACP合成酶結構域,抑制脂肪酸的從頭合成途徑。
- 特異性:對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FAS均有抑制作用,是研究脂質代謝的關鍵工具分子。
三、應用領域
- 基礎研究:
- 用于探索脂肪酸合成在細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尤其在腫瘤細胞代謝研究中有重要價值。
- 作為抗菌劑研究模型,揭示細菌脂質合成機制。
- 醫學研究:
- 因腫瘤細胞依賴脂肪酸合成,淺藍菌素被用于抗癌藥物開發的前期研究。
- 在抗真菌藥物研究中評估其抑制病原微生物脂質合成的潛力。
四、參考資料
- 生物化學權威文獻:
- Vance, D.E., & Vance, J.E. (編). Biochemistry of Lipids, Lipoproteins and Membranes. Elsevier. (涵蓋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劑機制)
- 微生物代謝研究:
- Omura, S. (1976). "The antibiotic cerulenin, a novel tool for biochemistry as an inhibitor of fatty acid synthesi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9(2): 285–294.
- 藥理應用:
- Pizer, E.S., et al. (1996). "Inhibition of fatty acid synthesis induc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Cancer Research. 56(12): 2745–2747.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公開網頁鍊接,參考資料僅标注文獻來源。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如PubMed、ScienceDirect檢索上述文獻獲取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淺藍菌素(Cerulenin)是一種天然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主要應用于科學研究領域。以下從多個角度對其特性進行綜合說明:
1.基本屬性
- 化學信息:分子式為C₁₂H₁₇NO₃,分子量223.27,CAS號為17397-89-6。
- 物理性質:熔點為93.5℃,密度約1.1 g/cm³,沸點456.1°C(常壓),外觀為粉末,可溶于丙酮。
2.來源與作用機制
- 來源:由真菌 Cephalosporium caeruleus 代謝産生。
- 作用機制:
- 脂肪酸合成酶(FAS)抑制劑:通過共價結合FAS的催化位點,阻斷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 抗生素活性: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
- 抗腫瘤作用:可抑制拓撲異構酶I活性,增強化療藥物(如SN-38)誘導的細胞凋亡。
3.應用領域
- 基礎研究:廣泛用于脂質代謝、腫瘤細胞增殖與凋亡機制的研究。
- 藥物研究:與化療藥物聯用可增強抗腫瘤效果(如聯合表阿黴素抑制骨肉瘤細胞)。
- 局限性:因毒副作用較強,目前僅作為研究工具,未用于臨床治療。
4.其他特性
- 合成抑制:低濃度下可阻斷“聚芳環體”途徑的次級代謝産物合成。
- 安全性标識:GHS07警告标識,提示可能對健康有輕微危害。
以上信息綜合了化學性質、生物活性及研究應用,如需進一步實驗細節或完整文獻,可參考相關學術數據庫或供應商資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闆層間内障半面電路保持力不作聲的參加協約的國家電子束偏轉動态程式重定位對話支持命令額呂馬突法定擔保返回通路負債與淨值總額利潤率工作分析好罵街的潑婦基普氣體發生器脈沖高度選擇悶住敏銳指數迷走神經幹切斷術囊的内酯環全景取消挂牌資格日光性痤瘡三相制勢阱水上警察隊騰網絡控制站罔奇氏反應